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國大漢

第381章 大明與朝鮮之間的會談,小國之悲

現在先說出來,等他後面說出目的後,李裪但凡敢拒絕,那他,以及大明,可就有理由直接出兵了。

說白了,到時要麼李裪答應,要麼朝鮮被滅。

畢竟要是李裪拒絕,大明什麼都不做,這大國的臉,往哪放?

大國威嚴,絕不容許小國破壞。

李裪面對楊溥這些教訓般的話語,只得不斷點頭應下,不敢有絲毫反駁。

如果只是大明派使者來,他還能找補。

但如今是大明陳兵在邊地,他自己都不得不主動前來,哪裡還有絲毫的底氣?

楊溥看著李裪的態度,也是格外的滿意,隨即接著說起了正事。

“朝鮮王,另外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做,那就是對大漢國出兵,你可願?”

“啊?楊次輔,小國如何能夠與大明漢王的大漢國相比,這如同以卵擊石,還請上國饒過小國吧。”

李裪直接懵了,懵了之後又是無比的氣憤。

楊溥居然想讓他出兵大漢?

大漢不來打他,他都得燒高香了,還想讓他主動出兵?

李裪氣憤的是,大明這是想要他死,想要他的朝鮮滅亡啊!

然而這個氣憤不過持續片刻,李裪又只得忍下去,滿臉惶恐的請求著饒命。

現在的局勢,他已經弄清楚了。

先前楊溥所說的,都只是開胃小菜,真正的大事,就是讓他出兵大漢。

李裪心中很是不願,可他又不得不承認一個無比殘酷的現實,那就是大明如今陳兵邊地,他若是不答應,恐怕就是大明大軍直接悍然攻入國內了。

李裪心頭滿是悲涼,如今他是應也不是,拒絕也不是。

現在他只能求饒,只能希望大明放過他,放過朝鮮。

他的朝鮮不過只是一個小國,何德何能能夠介入大明與大漢之間的爭鬥?

然而看見楊溥緩緩搖頭,李裪一顆心沉入谷底。

他真的很想爆發,很想質問楊溥,為什麼要逼他,為什麼要逼朝鮮。

但他只能死死的剋制著,他很清楚只要他敢說出來,就真的沒有任何餘地了。

之前他還覺得夾在大明與大漢之間挺好,兩邊誰也不會率先動手。

畢竟因為他隔離了大明東北方向之地與大漢定東、平東、安東三省之地。

現在再想,只覺得那些想法是多麼的蠢。

楊溥看著有些失魂落魄的李裪,再度出聲。

“朝鮮王,你是大明之臣,朝鮮也是大明藩屬國,自然不會讓你國出事的。

這次我皇會給你提供大量火器,其中還有你一直想要的火器技術。

到時你只需要用銀子來買就是了,這些放在平時,可是你有銀子都買不到的,這個機會難得啊。

而且讓你出兵,也不是真的與大漢打生打死。

你只需要用大明給你提供的火器,與大漢之軍一戰。

無論勝敗,到時你便退兵,對你沒有多大的損失,可否明白?”

李裪聽著楊溥蠱惑般的話語,一時愣住了。

大明居然給他大量火器?還給他火器技術?

至於用銀子購買,他反而不在意了,因為這些,確實是他以往想要,哪怕用銀子都買不到的,現在大明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

李裪很是猶豫,他在猶豫一旦對大漢出兵,大漢會不會趁機攻滅他的朝鮮?

李裪在想用這樣做到底值不值。

然而思考片刻,李裪突然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如今似乎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

大明給他這些,已經算是給他的好處了。

要是他依舊不願,恐怕就是什麼也得不到,然後換來大明的屠殺。

而在李裪猶豫之時,楊溥的聲音再度傳來。

“大漢如今大軍集結那所謂的歐洲諸國,這個訊息,你應該也知道。

如今大漢的精力在那邊,你又有什麼可擔心的?

朝鮮王,我皇的耐心,可是不多,你可得想好了。”

楊溥直接發出最後通牒,也是在警告李裪,別想著用拖字決來解決這件事。

如今該說的,他也說了,要是李裪真的不識時務,那他也只能下令大軍發起進攻了。

兩側明軍將領,紛紛不善的看著李裪。

其實他們還挺希望李裪拒絕的,畢竟只要李裪拒絕,朝廷就會發兵,他們就能夠透過攻滅朝鮮而獲得戰功。

他們這些人,可都指望著依靠戰功再往上走一走呢。

李裪也察覺到了兩邊明軍將領的不善眼神,心頭警鈴大作,當即開口。

“只要大明皇帝願意給小王大量最新最好的火器,小王可以出兵大漢!”

李裪不敢遲疑,他知道他已經沒得選了,只能硬著頭皮應下,同時再多要一些好處。

大漢的精力都在歐洲諸國,這未嘗不是他的一個機會。

只要出兵戰一場,他就撤回來,大不了過後向大漢好好賠罪便是。

而只要能夠得到最新最好的火器,以及火器技術,朝鮮崛起,在他看來也指日可待了。

這既是朝鮮的一次危機,又未必不是一場機遇。

楊溥看著李裪答應,也是緩緩笑了。

他不怕李裪要,就擔心李裪不要,一心想要拒絕。

雖然大明可以出兵滅朝鮮,但他的任務,還是要讓李裪出兵大漢。

要是他連這件事都辦不好,那在朱瞻基那裡,他可就真沒有辦法交代了。

李裪應下,讓他也鬆了一口氣。

至於給出去的火器與火器技術,他絲毫不擔心。

大明的進展尚且慢,給了朝鮮又能如何?

而且,他還順帶為大明賺了一大筆錢,他是在為大明而考慮,他都是為了大明。

楊溥笑道:“好,火器就在營內,我會派軍給你送來。

這次你必須要出動五萬軍,我派去的大軍,會進行督戰,你若是敢有糊弄,後果自負。”

李裪心頭一痛,五萬大軍,這是奔著他所能調動的大軍數目而來的啊。

尤其還要派軍監督,這是逼著他去做呢。

但事已至此,李裪也只能答應。

從他來到這裡,不對,準確來說從他願意前來見楊溥開始,他以及朝鮮的命運,就已經不在他的手中了,而是在大明手中。

這就是夾縫求生的弱國之悲啊,只能聽強國的調遣,若有半點不順,便是身死國滅。

李裪心中對變強,充滿了渴望。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