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並沒有因為朱瞻基可能的動作,而停下對歐洲的征伐。
別說朱瞻基只是透過朝鮮想要對他的大漢動手,哪怕就是朱瞻基讓大明下場,他都要先解決歐洲那邊。
畢竟大軍與物資都已經調集過去了,再抽調回來,白白耗費錢糧物資不說,大漢的威望,也會受損。
且他在大漢這裡,也不是什麼大軍都沒有留下。
更為重要的是,朱瞻基即便想要動手,所能選擇的,無非也就是那一個地方,東南亞方向。
哪怕是東察合臺汗國方向,朱瞻基不僅沒有興趣,且即便先給朱瞻基又如何?
那些地方不是大漢的根基之地,只有南洋、東南亞這些地方,才能有朱瞻基想要的。
而大漢的漢軍當世最強,海上這條路,註定無法走通,朱瞻基只能選擇陸路。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他有什麼可擔心的?
有句話雖然說攘外必先安內,但他不想先和大明打。
和大明打是內戰,誰贏誰輸,都是漢家江山。
但要是不先解決歐洲,一旦先和大明打,那麼打歐洲的時間起碼得往後拖十年以上。
那時歐洲諸國是個什麼樣子,又不一定了。
只有先解決外部有潛力能夠成為威脅的,到時他與朱瞻基無論做什麼決定,起碼不會有人能夠威脅到漢家江山。
現在朱高煦是真的好奇,好奇朱瞻基到底會怎麼做。
只要朱瞻基這次能夠忍住不動手,他也不想去動大明,畢竟解決了歐洲,還有一個美洲等著他去開發呢。
但只要朱瞻基敢動手,那就不要怪他了。
那時,解決了歐洲諸國,下一個就是朱瞻基!
他不是什麼心慈手軟的人,更何況還是朱瞻基這個讓他極為厭煩的人。
而在另一邊的朝鮮國,如今的朝鮮國王李裪,已經來到邊地,即將進入明軍範圍。
李裪滿臉憂愁,他雖是朝鮮國王,在朝鮮國之內,他一言九鼎,他掌握所有人的生死,他就是皇帝。
但面對大明,卻是讓他有心無力,只能規規矩矩按照大明所說的去做。
他在大明面前,就像是他的臣子在他面前,是一樣的,他,也是大明之臣。
是的,朝鮮李朝,一直是大明的藩屬國。
他的朝鮮國王,還是在永樂十七年時,朱棣派人帶著大明聖旨前來朝鮮冊封的。
準確來說,不僅是他,前面的朝鮮國王,都是大明皇帝派人前來冊封的。
在大明面前,他就是一個小人物。
這次大明陳兵邊地,可是將他嚇得不輕。
他很想不通,大明怎麼突然就開始做出這樣一幅要攻入朝鮮的舉動。
其實他一直都很擔心受怕。
因為朱高煦的大漢,就在他旁邊。
而大漢素來以擴張聞名,同時是他惹不起的強國,他是真的怕哪一天朱高煦將目光放在他身上。
這麼些年過去,確定朱高煦的目光沒有放在他身上,但他依舊沒有鬆一口氣。
他又怕大明會不會看著大漢越來越好,大明也像大漢那樣,開始以戰爭的方式開疆擴土。
而大明一旦要開疆擴土,他的朝鮮國,可以說是首當其衝。
這麼些年大明沒有動作,讓他逐漸都鬆懈了下來。
夾雜在大明與大漢兩個強國之間,他不斷勵精圖治,也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但想要與大明與大漢相比,依舊差得很遠,他一直低調搞發展。
可就在這麼一個時期,大明突然大舉調兵,陳兵邊地,怎麼能讓他不怕。
他本不想來,他明明是一個國王,卻是連見朱瞻基的面都沒資格,還要來明軍營地內見一個內閣次輔。
但他不得不來,大明想要滅朝鮮,他真的沒有什麼還手之力。
這就是實力弱小的小國,就是這麼悲哀。
上國一句話,他這個小國國王,就得乖乖聽話。
想著這些,又讓他想到在流傳的一句話:寧為大國犬,不為小國人。
如果他是在大漢,哪怕只是一個普通百姓,大明恐怕都不敢這樣對他吧?
李裪有些自嘲,卻是也只能想一想了。
“漢人人才輩出,為何小國卻是難出一英雄呢?”
李裪很想不通,明明他們用的也是漢家文化,用的是漢字,許多都是與漢人一樣的,但為什麼,就是相差這麼大呢?
懷著這些心情,李裪忐忑的來到明軍營地。
出來迎接的,只是中層將領,帶著李裪往裡面走去。
是的,他一個朝鮮國王,卻是要進去主動去見楊溥,只是大明的次輔。
他連讓楊溥出來接他的資格,都沒有。
不一會,來到中軍營帳,進入裡面,便是看見了上方坐著的楊溥,以及兩旁站列的明軍將領。
李裪不敢耽擱,當即行禮。
“朝鮮小王李裪,見過上國楊閣老。”
“朝鮮王請坐。”
上方的楊溥,受了這一禮,伸手示意李裪入座。
在李裪坐下後,楊浦再度開口。
“聽說朝鮮王在國內創造新的文字語言,就連大漢的風俗文化,也在開始抵制,你想要做什麼?”
楊溥淡然的話語,直接讓李裪惶恐起身。
“上國恕罪,小王並沒有抵制上國風俗文化,只是小王閒來無事,畫了一些符號,當不得新的文字語言。
小王回去後,這便取消,還請上國息怒。”
李裪滿心憋屈,他準備了這麼久,一心想要擺脫大明的各種束縛,最終卻是依舊不行嗎?
他沒有想到,就為了這麼點事,大明居然這樣興師動眾的出兵,至於嗎?
之前大明也沒有這麼重視朝鮮啊,而且他也實行有幾年了,早不叫停,偏偏這個時候動手,憑什麼?為什麼?
這些質問,他不敢說出口。
李裪很清楚,如今大明的大軍就在這裡,他若是敢說出口,他會死,朝鮮會被大明所滅。
他倒是不怕自己死,但前提得讓朝鮮興盛。
楊溥看著李裪,並沒有說話,只是這樣看著。
兩側的明軍將領,也是紛紛注視著李裪。
在李裪內心越發煎熬,背上的衣襟都被汗水所打溼時,楊溥終於出聲。
“朝鮮王,最好如此,你不要忘了,你的王位,是我大明皇帝太宗皇帝所冊封。
你若是依舊冥頑不明,那我皇也可以換一個人來做朝鮮的國王。
你更不要忘了,朝鮮乃大明藩屬國,歸屬大明,你更是大明之臣,不要自誤。”
楊溥其實很瞧不上朝鮮這些小國,若不是為了那一件事,他都不會來見李裪。
而他所說的這些,只不過是先對李裪的敲打罷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