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書六禮中的“六禮”是陸續完善起來的婚姻習俗,商代始有議婚,不過禮儀並不完備。周公制禮,也僅有聘(問名)、納(納采)、逆(迎親)、送(送親)四禮。漢代統治階級則全面推行婚姻六禮,漢平帝在立皇后時便採用三書六禮來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婚禮一切從簡,普遍盛行的是“拜時婚”。
“拜時婚”是人們在動盪時期為了節省時間、為了安全而興起的婚俗,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用《通典·禮十九》來說,那就是“古制婚有六禮,若遇非常之時,急於嫁娶,也可臨時變通。其制以紗縠蒙新婦首,至夫家,夫揭去蒙紗,因拜舅姑,便成夫婦,六禮悉舍,名為‘拜時’。”
“拜時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南朝自東晉以來就逐漸消失了,但魏朝民間還是大行其道,而用紗巾蓋頭的習俗也被很多地方沿用,成為婚禮中重要元素之一。
衛鉉自然不會用“拜時婚”來敷衍。他雖然從河北迴來得晚,但是長輩們已經把六禮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盡數完成了,聘書和禮書分別在納吉、納徵時交給女方;現在只剩下遞交迎書和親迎新娘過門了。
孝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是衛鉉大婚的日子。衛府已經準備妥當,而爾朱英娥和陪嫁的爾朱女英、元芷蘭,以及她們的親戚都在壺關自家購買的宅院裡。
今天天光大亮,衛府已然張燈結綵、喜氣洋洋、人聲鼎沸。
及至傍晚時分,伴隨著吉時已至,衛鉉在慕容紫煙、徐月華、修容、豔姿服侍下穿好喜服。騎著馬前往爾朱家,儐相們則乘坐兩輛馬車分列左右,隨後那輛富麗堂皇的花車是給新娘子回來時乘坐的婚車。而後則是浩浩蕩蕩的迎新隊伍。
迎親隊伍至爾朱家門口後,程式繁瑣而複雜,有射箭開門、有詠詩、有派發紅包等等等等,不過都是圖個熱鬧和吉利罷了,女方家也不允許親眷做出過分要求、惡俗舉動,以免給新郎新娘留下什麼不完美心理疙瘩。
開門之後,爾朱榮親自迎至門外,拜謝賓客,然後將新郎迎入府中,接下來又是拜謝女方長輩。之後在爾朱英娥閨房裡進行奠雁之禮了。
所謂奠雁之禮就是由新郎把紅綢包裹、五色綿縛羿紅的一對大雁扔給坐在馬鞍上的新娘,寓意“平安”。當新娘交給孃家女眷,儐相要出錢贖回大雁,以便新婚夫婦次日放生。
行完奠雁之禮,新娘就可以出門了。
爾朱兆蹲床前,背起了堂妹爾朱英娥,跟隨衛鉉走出閨房。
出了爾朱府後,爾朱兆把爾朱英娥送進了花車。
爾朱英娥的母親在她上車那一刻,端著一盆水灑出了府外。
這盆水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說這樁婚事已經覆水難收,希望新婚夫婦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就是“嫁出去的女如同潑出去的水”,你跟著新郎走出這道大門以後,你就是男方家的人了,一切當以夫家為主;你在孃家這邊已經是個親戚和外人。
迎親和送親隊伍來到衛府門前,街道和廣場之上已經圍了不少討要喜錢的百姓,花車將至時,薛懷恩讓親兵給百姓分發錢帛,令其散開,好讓花車駛入,這就是所謂的“障車”環節了。
對了,此時是沒有拜堂的;有的只是婚後第二天拜公婆,表達對長輩的老道和感恩,同時該儀式承載家族祝福傳承的象徵意義。這與後世的拜堂截然不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