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

第821章 霓虹:找到爸爸了(中)

“沒錯。”

早先提及過。

張瑩這姑娘雖然不是什麼哈日腦殘粉,但生活裡對於日漫卻挺熟悉,有事兒沒事兒也會去看看各類漫展,因此對於霓虹的神話倒也有所耳聞:

“我記得霓虹神話裡最早的神明叫什麼天之御中主神吧....就是這傢伙創造了整個宇宙,有點類似咱們的盤古。”

“然後就是啥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出現創造了霓虹,伊邪那岐生出了天照讓她去管理高天原,於是天照就成了霓虹神道中最高的主神....”

“還有其他一些事兒我好像聽說過,但記不太清了......”

看著有些懊惱的張瑩,朱祁鎮溫和的笑了笑:

“能記得這些已經很不錯了,畢竟是異邦人的神話故事嘛。”

“你說的天之御中主神就是霓虹的創世神,也叫作天御中主尊或者別天津神。”

“這樣的神明一共有五位,除了天之御中主神外還有高御產巢日神、神產巢日神、宇麻志阿死可比古吃神以及天之常立神。”

“不過這五位神明沒有人型,在他們之後又誕生了11位神靈,其中的兩位叫做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是一對兄妹。”

“後來天御中主尊讓他們去創造霓虹,這對兄妹先結婚後反目,天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注:這部分內容在290章介紹過,這裡就不重複了,想了解全故事的可以去290再看看)

正如朱祁鎮所說。

霓虹人神話裡的神明一共有八代,目前霓虹所信仰的並非一代神天御中主尊,而是三代神天照。

這種信仰方式用華夏神話來解釋,就相當於不信盤古而信二郎神,單純從信仰角度上來說倒沒啥毛病。

哪怕是西方的基督教裡也有類似的情況,很多信徒尊崇上帝,但信仰的卻是座前的天使或者其他使徒。

“.....總之就是這麼個情況。”

朱祁鎮簡單的和張瑩王通介紹了一遍霓虹的神話故事,隨後意味深長的說道:

“然而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在《永樂大典》摘錄的資料...也就是郭頒所寫的抄本文獻中,發現了一則記錄。”

“這則記錄的內容是這樣的——【懷帝與使者款敘往昔,細詢卑彌呼遺事,使者陳言:‘昔卑彌呼既老,倭邦忽逢日夕有食,月往蔽之。彼以為天譴其擅權之過,遂匿於巖隅,欲遁世紛擾。來紗別尊偕諸神官懇勸經月,始釋其重憂,再秉朝政’】。”

“這段話的意思用白話文來描述,就是懷帝與霓虹使者閒聊時得知,卑彌呼在年老的時候倭國出現了日全食,卑彌呼以為這是上天對她長期獨斷朝綱的警示,所以嚇得立馬躲到了山洞裡,來紗別尊...也就是應神天皇帶著文武百官在山洞外求了快一個月,卑彌呼才放下顧慮離開了山洞。”

“怎麼樣,猜到什麼了沒?”

張瑩從朱祁鎮唸完古文的時候就已然瞪大了眼睛,明明頭顯內的通氣效果很不錯,這姑娘卻愣是感覺耳後有點灼熱:

“朱先生....這不是在天照身上的發生的事兒嗎?”

張瑩記得很清楚。

剛才朱祁鎮在介紹天照故事的時候特意提到了日食的事情,不過霓虹神話裡的順序和文獻記載不太一樣就是了——霓虹神話中的天照乃是太陽神,正是因為她的避世才出現了日食。

不過這類神話傳說歷來不靠譜,華夏神話裡的孫悟空還接近五分之一光速呢。

驀然。

張瑩又想到了華夏曆史上的一個人,他叫李耳。

李耳原本是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老子,《道德經》的編撰者。

在經過千百年的傳播擴散之後,李耳成為了神乎其神的太上老君......

咕嚕。

想到這裡。

張瑩忍不住重重嚥了口唾沫,看著朱祁鎮說道:

“朱先生,您的意思莫非是.....”

“霓虹人如今崇拜的至高神,其實只是華夏最拉跨的王朝之一分封的倭王?”

朱祁鎮嘿嘿笑了兩聲,整個人少見的帶上了些許猥瑣:

“沒錯,這點在郭頒記錄的另一冊文獻中還有更清晰的記錄。”

“那冊文獻位於《永樂大典》的2333卷,內容是【懷帝覽使者卑諂之姿,聖心甚悅,遂賜已故卑彌呼以“天照”之嘉名。名之所寓,一則彰其正統之尊,二者明倭島乃受天子之光所佑......】”

“同時這位孫笑川使者前來覲見司馬熾的原因之一,便是因為當時的倭國糧食欠收,天皇又沒有後世那般神聖,因此應神天皇帝位不穩,方才派遣使者前來求助。”

“媽耶......”

看著侃侃而談的朱祁鎮,張瑩與王通二人齊齊陷入了震驚。

卑彌呼不但是神功皇后,還是天照大神的原型?

這訊息要是傳出去,那些霓虹人豈不是得分分鐘炸了?

誠然。

卑彌呼雖然沒有做過對魏王獻身之類的香豔橋段,但光是她曾經向曹魏臣服朝拜的記載,就很容易讓那些有莫名自尊心的霓虹人紅溫了。

當然了。

考慮到《三國演義》在霓虹那邊擁有大量狂熱粉的情況,保不齊到時候有些霓虹人反倒還會有點小興奮?

畢竟這個民族有些時候的腦回路確實挺奇葩的......

“哦,對了,還有一件事。”

就在王通與張瑩大眼瞪小眼之際,朱祁鎮忽然像是老爹似的拍了拍腦袋:

“除了卑彌呼是天照大神的原型之外,我們還在《永樂大典》裡發現了另一個事件的記載——之前不是說了麼,我們一共發現了兩位史學家的記錄。”

“其中有關卑彌呼的記錄出自西晉的郭頒,而東晉習鑿齒記錄的則是另一件事。”

說到這裡。

朱祁鎮刻意拉長了些許音節:

“那就是.....霓虹的第十六任天皇,是華夏人。”

......

注:

《永樂大典》這段情節屬於我個人二創,大部分內容都有一定資料可以考證,不過同樣也有能夠反駁的理由,所以大家當熱鬧看看就好,但我能保證的是這些情節經得起一定程度的邏輯推理,不是那種【牛頓是崇禎遺腹子】的無腦YY。

某種意義上這和《永樂大典》藏在哪兒一樣,有的人說它被燒了,有的人說它在永陵,我採用的說法是後者,然後再根據一些現有的證據資料進行創作。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