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大明,從南洋建國開始

第48章 超過三萬人

“這些都是遭受水災的災民?”

“對,這裡有三千七百多人,還有好幾千人,但七八月海上颶風多,只能等九月再出髮帶過來。”

七月初,李彥盛帶船隊來了。

這次帶了許多人來,都是受了水災,無家可歸的人,李家把他們帶到這裡,還有活路,甚至以後會過得更好。

為了替鄭家弄來更多人,李家專門安排人在夏,冬,去探聽那裡有受災嚴重的,然後去把一些災民帶到婆羅洲給鄭家安排。

本來有近四千人的,但海上需要一個多月時間,有一些體弱,有病的,在路上就沒了。

這個時代,受災後,要想活著太難。賣兒賣女,賣自己的都很多,很多,只為了活著。

他們能來到鄭家這裡,是他們的幸運,將來會感激不已。

三千七百多人,七八成都是拖家帶口的,兩人的,三人的,四人的,五人的,都有。

不過,太老太小的就相對比較少了。

總的來說,有青壯男子一千三百多人,青壯女子有一千人左右,孩子九百多人,老人三百多人。

有了這些人,鄭家管轄的人口就超過三萬人了。

當然,為了這批人,鄭家付出了六萬多兩白銀。

因為大船都拿來裝運這些人了,李彥盛這次沒有帶鐵礦石來,其他貨物有二十噸硝石,十噸硫磺,小麥三百噸,麻布兩萬匹,棉布一萬匹,食鹽三十噸,菜油等等。

大概價值一萬六千多兩白銀。

李彥盛還帶著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要去爪哇島與荷蘭人交易。

順便給鄭家帶回來一千五百噸石灰石,三十噸食鹽,百噸高嶺土,十噸硫磺,合計價值近一萬兩白銀。

離開時,從鄭家買走五百噸紅糖,一千五百噸稻穀,兩百噸胡椒,一萬斤生絲,次等玻璃品兩千件,合計價值大概有六萬兩白銀左右。

鄭家現在紅糖每月產量大概在八九百噸,稻穀每月產量超過兩千噸,胡椒每月產量有三四百噸,生絲每月產量兩萬斤左右,次等玻璃每月產量三四千件。

能夠滿足與李家,葉家,葡萄牙人的交易。

每月都能有數萬兩白銀的入賬,可以讓鄭家持續的對外獲得人口,鐵礦石,硝石,硫磺,食鹽,布匹,菜油,小麥,燧發槍等物資。

值得一提的是,兵造所雖然一直在仿造改造燧發槍,但現在只能達到西洋人燧發槍八成左右的效果,還有差距。

所以,能買一些燧發槍,還是要買一些來儲備,而且這東西不好大量買。

要不是葉家和李家生意做的大,關係網多,是無法經常弄到燧發槍的。

西洋人雖然貪婪,但有些事情上還是嚴格,比如火器買賣,一定會考察買方會不會威脅到他們的生意。

就像是對南洋的蘇丹人土著人等等,西洋人就不會讓他們持有多餘的火器,否則,以後他們無法控制。

“父親,這批三千七百多人,大部分安排去萬明河東岸,現在我們有三萬多人。”

“三萬多人,不容易啊,當初我們來到這裡時只有兩千多人。”

“現在每年會有不少新生兒出現,人會越來越多的。”

“嗯,還是多虧了你,有你獲得的藥方,不僅能治怪病,還能讓新生兒少夭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