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大明,從南洋建國開始

第89章 教育分級嘗試

“如今蘇加府,馬辰府的人口都超過了兩萬人,教育司計劃今年在這兩個府的蘇加丹那城和馬辰城分別建立一所書院……”

“以新建的書院來統籌兩府學塾的發展,爭取今年在兩府已有的各縣,鎮,村建設學塾,滿足各地孩子讀書的問題……”

正在做今年計劃彙報的是教育司司長楊益。

蘇加府和馬辰府,人口都超過了兩萬,今年應該都能超過三萬,有必要各自設定一所書院。

書院暫時的規模不需要多大,能滿足數百學生唸書就行,以後等人口更多後再擴大。

有了書院,不僅是培養高階人才的需要,更是為了方便統籌兩府各地的學塾。

“新設的蘇拉威西府和其他縣,會先建設必要的學塾,以後根據情況,會在蘇拉威西府建設一所書院……”

“在蘇加府,馬辰府的造紙坊,印刷坊,書局等的規模也需要進一步擴大。”

“此外,針對不同漢語之人的漢語教育,我們會進一步加強,讓他們更快學會漢語……”

教育司也兼顧讓不同漢語的人學習漢語,甚至學習華夏文化,歷史等的任務。

讓這些人,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華夏文化中。

減少因為語言不便帶來的阻礙和事件。

楊益繼續說著:“我們今年準備根據鄭明公子的想法,在坤甸府嘗試將學塾分級。

將八到十五歲的教育階段,分為啟蒙,基礎,提升三個階段。

啟蒙和基礎教育階段就稱之為小學學塾,提升階段教育,稱之為中學學塾。

中學學塾,不在村子建設,最低要求是在鎮級。也就是說,可以在府,縣,鎮,建設中學學塾。

而中學學塾的教育除了更深層次的文學,算術外,會增添基礎的華夏曆史,南洋歷史,婆羅洲歷史,以及一些基礎的農學知識……”

也就是說,中學學塾有四門課,語文,數學,歷史,農學。

基礎的歷史。

基礎的農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基本的農業常識,讓他們體會一些農耕,相當於農業實踐課。

小學學塾,從八歲到十二歲,四年時間,主要是啟蒙教育,基礎的識字,是非觀念,善惡觀念,基礎的算術等等。

在小學學塾畢業後,會進行考試,透過考試的,就讀中學學塾。

中學學塾是三年,結束時進行考試,透過的就去書院讀書。

之前鄭家是八歲到十五歲孩子都是要念書的,而且都是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

如今,發現六年時間就教這點東西,時間就太長了,要做出改變。

所以,鄭明建議教育司先在坤甸府嘗試新的教育方式,先試行一年看看效果。

這樣做,就會讓許多孩子在讀完小學學塾後就被刷下來了,無法透過考試,進入中學學塾繼續讀書。

沒辦法,有些孩子就是不適合讀書,逼著他們繼續讀書,效果反而很差,不如放開。

而且,鄭家目前的情況,以及這個時代的時代性,一上來就一直搞八歲到十五歲的義務教育很不現實。

現在鄭家管轄下的各學塾的教書先生就緊缺,導致教育效果並不太理想。

如此,還不如劃分等級,在小學學塾就淘汰一部分。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減輕教書先生不足的壓力。

這些到了十二歲,沒有透過考試的孩子,他們怎麼辦呢?

他們已經能識字,能算術,可以在家裡幫忙耕種,養殖,也可以去當學徒工,學幾年,然後安排正式的工作或者種自己分配的田地。

隨著鄭家管轄下的人口不斷增加,教育壓力會不斷暴增,最後有沒有能力繼續堅持唸書免費,誰也無法保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