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家父文宣帝

第61章 應讖

再后王允定計,貂蟬弄情,呂布李肅欺騙董卓入宮接受禪讓,原本的《三國演義》沒有寫清董卓的國號,高殷寫明白了,董卓若是受禪,將為周帝,影射之意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董卓麾下有二李,李儒李肅,而宇文泰的柱國中,也同樣有著二李,李弼李虎。對照工整,嚴絲合縫,強迫症福音。

董卓、馬騰、韓遂等西涼賊子層出不窮,自然而然地就在人們的腦海裡留下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人們對關中宇文泰率領的西賊集團,也被引導為蜀中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關西軍閥等不足掛齒之輩。

一本三國志,半部當朝史,滿本都寫著“西賊”兩個字。

如果只看內容,這不過是一篇構思巧妙,劇情新穎,文采出眾的精彩讀物,可若是代入到當今局勢,那可就充滿無數惡意的政治隱喻。

他翻閱至某個篇章,遞給王晞:“你看這一段,劉玄德兵敗,與關雲長論起漢高祖踢子下車之事——獻武皇帝曾經也把文襄踢下車,這誰人不知?真是……”

再結合高歡高澄高洋皆為轉輪王的經營,糅合父子三人的經歷,就詮釋為一種精神,或者說是天命的對照與傳承。

王昕難以想象,才十三歲的太子居然能寫出這種故事,若這書能推廣開來——僅憑內容就絕對會受到人們的青睞——那它對齊國與高氏的影響,不亞於《高王觀世音經》。

王晞有些疑慮:“兄長此言,是否太過?此等文章,時而有之,況且是太子所做,一時興起罷了,難登大雅之堂。”

王昕搖搖頭:“我就說一點,這不過二十章回,書中就多次提到了讖言,‘代漢者,當塗高’。袁術以字‘公路’應讖,曹魏以釋義應讖,但都不如高齊!”

《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也。”這是真實流傳的讖言,漢武帝劉徹就曾經唸叨過,說漢朝遲早要應這個讖完蛋,臣子們連忙起身求他閉嘴不要再說了,這種亡國言論,要不是皇帝說的,早就把他打成五十萬銖錢了。

到了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崛起,他對這個讖言深信不疑,還寫信給蜀中的公孫述互噴過垃圾話。兩人爭著應這個讖,劉秀開啟人身攻擊模式,說你公孫述也不看看自己的個子,哪裡應得了高,我的秀字原意是植物的穗子,塗既途既道路,路邊的穗子通常長得又高又大,所以我才是應讖之人!

時間來到東漢末年,曹操選擇了魏為國號,其中一層原因就是魏字作為形容詞就是高大,作為名詞就有宮闕的意思,正是路邊的高大建築,以此證明他的魏國有代漢的合理性。

但這些都不如高齊,人家直接就姓高了,不用費力巴拉的去論證這對映那。

然而,然而,這還只是第一層,妙就妙在第二層。

世人往往重視後面的“當塗高”三個字,認為前三個“代漢者”只有一個意思,既取代漢朝之人。

但北魏可是有著特殊國情的,人家之前並不叫魏!

拓跋鮮卑部起於朔漠,祖先拓跋猗盧曾與晉將劉琨對抗匈奴人劉淵,被晉懷帝封為代公,三年後為代王,之後代國為前秦苻堅所滅,代國滅亡。

前秦崩盤後,北魏太祖拓跋珪起兵即代王位,恢復代國,之後為了入主中原,取得法統,拓跋珪才改國號為魏,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北人來說,代是魏的前身,魏是代的後世。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解讀,“代漢者”也就是魏漢者,魏漢合流之人,不僅喻義取代漢人王朝的新主,還貼合了繼承舊魏遺澤而身為漢人的齊國,再加上“當塗高”的高氏,如今的齊國,正是歷朝歷代以來最貼合這個讖言的王朝!

聽著兄長的分析,王晞越聽越慌,心頭狂跳!

“我怕的不是這個讖言,這些都是文字把戲,隨意可玩!怕的是太子有這種意識,懂得利用輿論為自己造勢,煽動朝堂民野,若生於草莽,豈非張角孫恩之流?”

王昕說著,兄弟二人同時毛骨悚然起來。

“要知道,太子才十三歲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