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家父文宣帝

第68章 良策

此前和高洋說一年只有五萬石,是因為沒有資料支援,怕高洋說自己吹牛,所以才說得少了。

除了與高睿討論齊律的事,高殷還順便讓都督府中做記室的稽曄做了份資料,就是前些日子被高洋罰為奴僕,趕來告訴高殷說王昕要被殺的那個臨漳令。

高洋眼睛都瞪直了,他知道這人有才,但有才的人在朝廷多了,祖珽他都看不上,何況一個小小的稽曄。

然而面對這份奏章,高洋心中不得不服,按這個計策進行屯田,三年之內,他自己毫無節度弄光的內府積蓄不僅能補上,還能供給軍需,不需要減少對文武百官的俸祿。

甚至能再蓋兩個新宮殿。

高洋舔舐了嘴唇,將奏章發下去給重臣觀看,再由近侍宣讀,心中對稽曄刮目相看,對高殷的識人之能又有些感慨。

作為君主,懂行肯定是最好的,在軍事財政和政務上都不容易被糊弄。

後世的君主不一定有開國皇帝的能力,不過體制已經建立起來,站在體制的最高位,國家需要的才能可以由臣子替代君主發揮,從而減少君主的壓力。

唯獨一項能力是君主,或者說所有管理者都要具備的,那就是辨識人才的能力,以及對人才適當的獎賞與懲罰。

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說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話,但做起來就極為難得。

諸葛亮選擇劉備而不是孫權,一小部分因素就是孫權身邊的位置滿了,孫權也不是一個讓他滿意的君主,“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等眾臣聽完,都不得不對高殷和稽曄產生敬服和感激。

在朝百官都明白,齊國再窮,那幫晉陽丘八們都不會短了吃喝,最後只能繼續往下攤派,壓榨到他們這些普通臣子以及百姓的身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齊國政治本就昏暗,如果連他們這些普通官吏的正常俸祿都無法到手,那齊國的吏治將會無可挽回,他們做官可不是為了餓死。

此前所說的齊律之事,也就成了無根之水——活都活不下去,哪裡會有禮義廉恥?為了生存而犯法,誰會譴責?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實在不是假話,也只有吃飽了飯的程頤和朱熹,才會覺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經濟之事,無非節其流,開其源,然而有高洋在,這流節不下來,開源就非常重要。

高殷的屯田策,為齊國又開闢了一條財路,尤其是在如今齊國國用短缺的情況下,無異於甘露時雨,法潤眾生,朝臣都對高殷產生出感激之意。

只要不扣工資,什麼事都好說。

“這與出兵助王有何關係?”

賀拔仁出聲發問,顯出他政治水平的淺薄。

“太保何太痴也!”高睿笑著說:“既然我國在淮南產糧,便能為王琳提供軍資武用,幫助他抵抗陳國與蕭詧,南國越散亂,對我國越有利。”

高德政也發言:“何況王琳用我齊人之力,必仰仗大齊鼻息,日後兵敗,必來投奔我齊,而若是勢漲,我國也可掐斷其資用,將王琳制於掌中。”

至於資助王琳站穩腳跟,以致養虎為患,跟齊國反戈相向這種事,不是沒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因為地盤已經被佔光了,如果在梁國崩壞的前期,王琳就得到這樣的扶持,那他還可能取代陳霸先建立他的“王國”,但現在周圍的地盤已經被分割殆盡,王琳的根據地並不穩固,要想威脅到齊國,至少得消滅了陳國。

陳國即便在建康打敗了齊軍,也休養生息了許久,還需要平定王琳、周迪、熊曇朗等割據勢力,到573年才有餘力北伐。

那時候北齊離滅亡都只差四年了,高湛都已經死了四年。

所以王琳即便滅了陳國,也至少要休養數年,才能達到可以威脅齊國的地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