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家父文宣帝

第62章 錄尚

寒風吹來,他緊了緊被褥,心中想到:

如若太子得勝,我又拿什麼保住你呢,沙彌?

……

翌日清晨,齊國皇都昭陽殿被陽光籠罩,飛簷斗拱似蒼鷹展翅,配合日光投射著皇家的尊榮。

自天保元年九月起,高殷就入居涼風堂監總國事,不過那時他才六歲,監總國事只是個名頭,更多的是在大臣簇擁下讀書受教育,這也是高殷很漢儒的原因。

直到兩年前,高殷才初步具備了處理政事的能力。

今日又是特殊的一天,高洋難得可貴的上朝理政,同時將太子高殷自涼風堂召喚而來,坐在他的身側,旁聽朝堂政務。

這在以往都是少見的,因為高洋讓太子監國的情況並不少。

由於晉陽的特殊性質,讓高洋必須時不時去聯絡感情、加強聯絡,防止那邊有軍頭做大,從登基到現在,高洋已經往返晉陽數十次,在他離開鄴都的時候,就由高殷在名義上坐鎮。

說是坐鎮,更多是由楊愔與高德政處理政務,然後去涼風堂找高殷蓋章走個程式,高洋在鄴都時,高殷更常待在涼風堂聽事後的報告,因此被叫到朝堂上,還是頭一遭。

從秦漢開始,朝會制度就被確立下來,主要分為大朝、內朝和常朝,大朝會的內容主要是“百官”朝見天子,具體指公卿將相大小百官及地方各州郡長吏、諸少數族酋長、使臣均奉貢進表拜賀,從這個規格就可以看出,大朝會多是典禮性質,主要用於彰顯國家威儀,榮貴而宏大。

內朝則是漢武帝搞出來的,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弄一個近臣班子,大會在這個班子內小開,利用內朝與外朝對峙,並分奪外朝權力,更好的控制朝臣,直到今日,內朝已經發展處一個成熟的體系,通常來說內朝官員都是皇帝的心腹,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

反過來說,某些權臣也可以透過取得內朝官銜而控制皇帝。

今日上的是常朝,多從卯時開始,辰時結束,也就是早晨六點到八點左右,內容主要是日常的政務議論和決策,大臣們各抒己見,最終由皇帝拍板做出決策,實權皇帝和傀儡的分界點也在這裡。

除非這個皇帝是真正的聖賢,提出的決策無懈可擊,否則滿朝臣工總能從各種角度找到漏洞質疑和反對,因此皇帝才需要智囊團幫他修補決策的漏洞,並替皇帝進行辯駁。

哪怕被權臣所挾,尚有權力的皇帝還能夠與內朝商議,提出有利的決策,而傀儡皇帝則是連提案都不知道怎麼提,縱然知道權臣的提議不妥,又不敢、或不懂如何反對,最終只能唯唯諾諾,遵從權臣的意志,甚至某位姓董的權臣會越過皇帝,自行召集大臣。

高洋雖然是實權皇帝,但這時代的皇權並不無垠,且他現在和英明一點都不沾邊,因此出沒於常朝的時間很短,剩下的環節多是由楊愔代理主持。

齊國文武百官朝謁,由於齊國武人地位尊崇,因此文班居武班之次,齊國地處天下之東,故以東為貴,武班自東門入閣門,文班自西門入,贊禮官十人同唱,入畢而止。

宰相、兩省等重官對班於香案前,五品以上的百官則站在殿庭之中,按品級分五班而列,每一班,都以尚書省的官員為首。

鄭頤取代了原本王昕的位置,官拜祠部尚書,從四品班中站到了三品班的首列,雖說失去了親近皇帝、負責詔令的職務,但接管了王昕的祠部,進而折斷了高演在祠部的勢力;

太子又侍奉在至尊身邊聽政,聽著聽著便能插手,顯然是要從監國更進一步,這對太子黨而言,都是極好的象徵,太子地位愈發地穩固,楊愔面上不顯,魏收得意的神色卻有些收不住。

自然也有對此不滿的官員,例如最前一班面色深肅的太保賀拔仁、太傅可朱渾道元、司空高演和太尉高湛,他們憋在心中,不敢表現。

高洋打壓鮮卑不是胡謅,齊國的大政掌握在尚書令、僕射手裡,今年的五月,高洋讓楊愔卸任尚書左僕射,由高歸彥擔任,而楊愔的新官職是尚書令。

那上一位尚書令是誰呢?長廣王高湛,同時尚書右僕射同樣為漢臣高德政。

當然,高洋明面上不會打壓兄弟太狠,所以高演高湛都給了一個錄尚書事,這個官職說起來很抽象,因為它就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個職務。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