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永樂大帝,不愧是唯一一個藩王在外造反,並且在朝廷有精銳野戰中央軍的情況下,自己最開始僅僅憑藉著八百府兵成功上位的人,果然是真的厲害,這次他是真的見識到了。
歷史上能夠有資格競爭千古一帝的人,真不是他之前所想象的那樣,是真的讓人捉摸不透。
待徹底平復下來,凌厲的眼神也恢復往常。
“爹,兒子敬佩!我是真的沒有想到,我在大漢的一切,全部都被爹看在眼裡,看來是我太嫩了。
這次回來,確實做了這些佈置,既然爹你說開了,都知道了,我也敞開說了。
我確實擔心這次回來後,爹你不讓我回去了。
靖難之時,我表現得太過於亮眼了些,可以說是軍功卓著,又與武勳的關係好,爹你對我的防備,我感受得到。
如今我在外立國大漢,手裡有軍有人,還有錢糧,爹你是不是在防著我也會跟你一樣,會起兵靖難?
在大漢邊地佈置二十萬大軍來防備我,我很悲痛。
這次回來,我也沒有抱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只不過是為了自保罷了,我不想留在京城等死。
爹你能容我,老大也能容我,但有我這樣一個叔叔,軍中有威望,與武勳關係好,老大的身子爹你也知道,若是我活得久一些,等我那大侄兒上位,恐未必會容得下我。
所以我要出去,這就是當初我要離開大明的原因,在大明之內,都無法保證我的安全,我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為了自保罷了。”
朱高煦直接將這些攤開了說,朱瞻基不能容他的根本原因,不是他與朱瞻基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而就是他說的這一點。
朱瞻基能夠容得下這樣一個隨時都有可能靖難,並且還有著靖難實力的親叔叔?
他的身份造反,就是靖難,並不是造反,朱家人內部的事情,他也是有大義存在的,畢竟有朱棣這樣一個標榜在。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他沒有說,原身不服朱瞻基,因為朱瞻基只是一個侄兒,他也不服朱瞻基,只是因為朱瞻基上位後的做法。
但他至少真的沒有想過主動起兵靖難,他更是想要去發展外面廣闊的天地。
朱棣先是看著朱高煦的神情變化,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盛,他知道這個訊息對朱高煦會產生多大的衝擊力。
這就好比韃子在大明的絕對核心圈安插了人,大明的一舉一動韃子都知道,那種感覺,朱棣想都不敢想。
但如今遭罪的是朱高煦,朱棣全然一副看樂子的心態,他想看這一幕,可是期待了有一段時間了。
自從拿到大漢國的密信後,他就在等著朱高煦,想要看看聽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情。
如今看到了,這讓朱棣很舒服。
如今他的樂趣事不多了,玩弄嚇唬自己這三個寶貝兒子,是他最大的樂趣了。
這一次,也是他要準備給朱高煦上的一課,以往他確實沒有去怎麼教導過朱高煦,他沒有那個時間與精力。
現在,他不介意讓朱高煦吃吃虧,讓朱高煦明白許多道理。
哪怕朱高煦改變了,出去之後再回來也成長不少,但在他看來,還是有些嫩了,嫩得有些不像是皇家出身的人。
然而當看到朱高煦很快恢復過來,用手掐著自己的大腿,臉上的表情迴歸正常,眼神也不再凌厲,朱棣頓時收起了笑容。
這一刻,他真的開始正視起自己的這個老二了,是真的不一般。
這件事若是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他也不敢保證自己平復那些負面情緒的時間會不會比朱高煦更短,做得更好,若是換成朱高熾,他有把握,朱高熾也絕對做不到這麼快。
但朱高煦偏偏做到了,這份心性與定力,是真的讓他刮目相看。
嚴肅之後,朱棣眼中的欣賞之意,越發濃厚。
朱棣是真的欣賞,自己的兒子越發優秀,他高興,雖然優秀太多會讓他有煩惱,但這三兄弟,無論多優秀,在他面前都得給他趴著。
這是朱棣的自信,他只是不想對自己的兒子做得太過,有時候讓三兄弟看見的,只是為了警醒這幾人,他有的是手段來反制。
本身作為靖難上位的他,這三兄弟想要在他面前玩那些,是真的嫩了點。
如今朱高煦展現出來的優秀,朱棣都想要誇讚朱高煦了,只是沒有說出口。
“咱們的兒子,出息了,你不用擔心了,放心去吧。”
朱棣心中對徐妙雲說著,徐妙雲臨終的遺囑,就是放心不下朱高煦,讓他看著點。
既不能讓朱高煦有野心,要控制朱高煦的力量,又不能讓朱高煦在外被欺負了,最好還要讓朱高煦成長,只有朱棣自己知道當初聽著徐妙雲說的這些時,心頭是多麼的無奈。
但他依舊應了下來,如今他只是不想讓徐妙雲失望。
給朱高煦說這些,既是警醒朱高煦,讓朱高煦不要產生多餘的心思,也是為了給朱高煦一個教訓,從而教導朱高煦。
但如今,似乎不需要了,有著這樣心性與定力的人,他相信,思考能力也必然不差。
如今的朱高煦,已經完全脫胎換骨,不是之前那個‘莽夫’朱高煦了。
而當聽到朱高煦後面說的話,朱棣心頭一時默然。
只是為了自保,只是因為與朱瞻基的關係,朱棣聽得有些心痛。
朱高煦是他兒子,朱瞻基是他看重的孫子,從出生開始,朱棣就格外的喜歡,只因為當初的命言,直到靖難成功,他更加喜愛朱瞻基了。
然而朱高煦無比簡單的訴求,只為自保,只為不想留在京城等死,不想與自家人兵戎相見,選擇離開,朱棣聽得有些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