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永樂,發揚靖難

第51章 打造商業經濟區

李定榮聽著朱高煦的話語,滿臉的苦澀。

“王爺,建設學院,完善教育體系臣是認同的,只是學院招收學生,還要朝廷補貼費用,朝廷恐怕無力承擔。

如今朝廷雖然得到了大筆錢糧,但是各府、各縣都要下撥錢糧安置百姓,處處都在支出,若是再增大開銷,如今得到的錢糧,恐將也不夠啊。”

李定榮能夠理解朱高煦迫切想要改變的心,但現實的情況卻是根本沒有這麼多的錢支撐。

就單單是朱高煦所說的學院,能夠將這些學院建立起來,並且配套相應的教書先生,都是一大筆支出了。

這些話他都沒有和朱高煦說,不僅這些,包括教學還要產生的其他費用,教學用品,書籍、筆墨紙硯等等,哪一樣不要錢?

朱高煦聞言卻是搖頭,顯然不認可李定榮說的。

“你說的也對,但不是這樣的,國庫錢不夠,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開源,而不是節流。

教育乃國之本,大漢能不能越發強大,與大漢的人才息息相關,教育之事,更是不可馬虎大意。

我知道這樣做朝廷的支出會更大,但這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大漢擁有更多的人才,大漢的疆域,不會只有現在這麼些,將來會很大,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儲備才行。

而且這樣做,大漢百姓都會記得朝廷的好,誰不想十數年寒窗,然後科舉入仕,逆天改命?

多支出一些銀子,可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援,因為這事關天下人的大事,尤其是百姓對於入軍也將會有更高的熱情。

做一件事,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得失,不僅要看得到失去,更要看見能夠得到什麼。

至於朝廷錢財的來源,接下來大漢將大力發展商業,待會我們得商議制定出商稅。

我們有著先進的手工藝品,紡織、器具、瓷器、茶葉、手工品等等,都是周邊除大明之外無法比擬的,而大明如今禁海,並沒有對外形成通商,這是我們的一個機會。

將商業發展起來了,透過商稅的收取,朝廷的收入同樣會增多,民間的百姓也會因此受益,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尤其是沿海之地,將港口利用起來,透過海路打通對外的貿易,每個沿海的城市設立貿易區,吸引南洋、東洋、西洋的商人到來,來大漢行商。

同時再將各個港口到漢京、清化之間,以及連線內陸的道路修建起來,到時大漢將會成為全世界最為繁華的集貿之地,世界商品全部都在大漢進行中轉亦或者交易。

那時僅僅憑藉商稅,大漢的國庫都不會差錢。

尤其是我們有著先進工藝的前提下,往外販賣各類商品,更是能夠讓大漢大賺一筆,又何樂而不不為?”

教育的扶持,朱高煦是絕對要實行下去的,現在他必須要將基礎做好,不然後面大漢的疆域一直擴大,人才不足的問題將會一直困擾著他。

眼下只要做好,頂多就是苦幾年,後面逐漸都會好轉。

而商業更是朱高煦要做的,剛才他說的那些,其實本應該是發生在大明身上的,可是大明的國策原因,如今他這裡同樣有著各種先進的工藝,正好將這個優勢發展出來。

大明有禁海的資本,大漢可沒有,兩者的體量完全不同,要是他也禁海,大漢是真的難以發展起來。

只要商業發展起來了,外面的銀子源源不斷流入大漢之內,大漢只會越來越富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