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城西,一間酒樓內,幾人正坐在一起,滿臉愁容。
“我們上書的摺子,沒有絲毫作用,皇帝就這樣同意了漢王回去,真是一種不幸,是我們這些文人的不幸。
大明還是需要太子這樣的仁德之君啊,唯有太子上位,我等才能盡情施展才華,治理天下。”
“太子身子有恙,宮中隱隱有風聲傳來,長孫殿下將來應是太孫,我們更應該肩負起太孫的教導才是。
大明的未來,在太孫身上,我們應當重視,宮內那幾位夫子,能力恐是不足教導長孫殿下,我們應當向皇上上書才是。”
黃淮、楊士奇兩人先後出聲,一人說著朱高煦返回的事情,一人說著朱瞻基的事情。
兩人的話語無不透露出如今大明的主宰是一個武夫天子的事實,表達著文人如今地位低下,想要改變的心。
這次的事情,讓所有人都很是意外,他們其實可以接受朱棣就這樣放朱高煦回去,但他們無法接受的是,他們這麼多人,上了那麼多摺子,朱棣選擇了無視,沒有找他們進行任何商議。
如今坐在這裡的,要麼是內閣成員,要麼是東宮重要成員,但朱棣沒有找他們商議決定,沒有給他們任何反饋,更是連朱高熾都不知道,沒有跟他們說任何風聲,就這樣讓朱高煦回去了。
這樣的結果,不是他們想看見的,也是他們每個人都無法接受的。
朱棣有這麼重大的決策不與他們商議,對他們這麼多人這麼大的意見不予參考,他們很是寒心。
這時另一邊的楊榮也在此刻出聲。
“胡閣老,如今你為內閣首輔,又兼任永樂大典主持事宜,當牽頭上書,由胡閣老、楊大學士、黃大學士、金右春坊右諭德負責才是。”
胡閣老,也就是如今的大明內閣首輔胡廣,還兼任永樂大典編撰的主持人,這些都是解縉被下獄後,胡廣接任。
金右春坊右諭德,則是金幼孜,兼任翰林院侍講,官階奉訓大夫。
這個金幼孜,其實還有一個故事,其中還包括楊士奇、解縉、黃淮,以及如今的國子監祭酒胡儼。
那就是當初朱棣靖難攻破京城時,大儒周是修準備以身殉帝,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之理念,本及早與楊士奇、解縉、黃淮、胡儼、金幼孜、胡靖等人約定好死節,但最終只有周是修完成約定。
在周是修死後,其餘人盡數投到朱棣懷抱之中,反而還聯合御史陳瑛追責周是修,只是朱棣沒有同意,沒有追責而結束。
所以節操嘛,對這些人而言,不是什麼,立場什麼的,也不是什麼,忠心?這個就得分情況了。
而如今的三楊,只有楊士奇位置最高,楊榮也不過才剛榮升太子右庶子,楊溥不過才只是太子洗馬,如今的楊溥,也不過是與楊士奇、楊榮、黃淮關係較好,又得朱高熾信任,及自身確實滿腹才華,才得以坐在這裡。
胡廣放下手中茶,看著眾人,緩緩出聲。
“剛才楊學士所言不錯,大明天下不穩,百姓民不聊生,皇帝卻是依舊四處用兵,又要擴大奴兒干衛,還準備要提升,更是要行遷都之舉,又有北征之意,勞民傷財。
可嘆天下百姓,未曾得以休養生息,民不聊生,多地起義,實乃罪過。
大明已經經不起皇帝這般過度透支國力,此乃亡國之兆,然皇帝不聽良臣勸諫,如之奈何。
長孫殿下之教導,當重視,大明當繼太子之後,再出賢明之君,不可再有武夫天子,不顧天下蒼生,亂生戰事。
我等當齊心協力,一同上書,當肩負教導長孫殿下之責才是。”
“胡閣老說得極是,我等當如此才是。”
胡廣話音落下,其餘人紛紛同意。
胡廣話說得好聽,聽著像是為了大明,憂心忡忡,心繫大明未來一般,重視大明未來繼承人培養。
但說得不好聽,還是剛才的問題,在朱棣永樂一朝,這些人覺得文人地位太低了,但因為有朱棣在,他們又無力改變。
朱高熾如今也已成型,明顯的仁德之君,但身子抱恙,便是要提前洗腦朱瞻基,開始重文,同時還要防止大明再出武夫天子。
這些人也是沒有辦法,朱棣那裡,他們是半點不敢言其他,沒那個膽子,更沒有死諫那種氣勢與決心。
既然改變不了朱棣,那就改變大明未來的皇帝朱瞻基,顯得更加容易。
加上朱瞻基本就在聯絡他們,而他們又天然屬於東宮,支援朱高熾,這些天然的關係,顯得更加親近了。
“諸位,此事便如此定下,如今漢王之事,該如何解決?
漢王不在之後,太子對我等,漸漸開始有了防範,這對我等而言,非幸事。
漢王留在京城,不僅可以無憂,反而可以讓皇帝與太子的目光放在漢王之上,利於我等。
只是如今,該如何?”
國子監祭酒胡儼的話,讓一眾人回到現實,這個問題,才是他們這些人今天暗中聚集的原因啊。
每個人都眉頭緊皺,如今在京城沒有了勢力的朱高煦,實在太符合他們心中的完美人選了,可惜如今要離開,他們是真的無法接受這個結果。
忙前走後一起發力,結果沒有掀起一點水花,每個人都是不甘的。
“如今大勢已定,皇帝未經內閣而下聖旨,我等已經無力更改,但此事,也未嘗不是我等的機會。”
金幼孜雙眼精光閃爍,看著所有人向他看來,冷笑著繼續出聲。
“如今大明多地有百姓起義,這不是秘密,漢王從陸路返回,沿途遇到山匪劫道什麼的,很正常吧?
若是漢王憤怒,恐有機會讓漢王返回京城向皇帝稟明,然此事重大,漢王必然需要久留京師,以待此事查清。
而若是漢王被山匪所劫殺,皇帝必然震動,追查到底,而漢王若死,對誰最為有利?
這個結果太容易猜到了,皇帝必然生疑,恐會牽涉東宮,到那時,太子必然需要我等支援,長孫殿下也必然更加對我等看重。
既然當朝無我等施展之機,那便為下朝而慮,諸位以為如何?”
金幼孜狠辣的笑容出現在臉上,這是他能想到的最優解,無論能不能殺死朱高煦,都不重要,反正能夠達到其中一個目的就夠了。
如今朱棣為皇帝的永樂一朝,他們已經不抱任何希望,那不如將精力全部用在朱高熾、朱瞻基身上,尤其是朱瞻基。
朱高熾是什麼樣的人,他們也清楚,只是朱高熾不是武夫皇帝罷了,他們心中最好的人選,依舊還是朱瞻基。
而為什麼不是派人刺殺,金幼孜完全沒有想過,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山匪明明多的是,還用刺殺?
雖然他們沒有見過朱高煦打仗,但朱高煦的勇武,這些人都還是聽說了的,得派什麼樣的人刺殺才能成功啊?
更重要的是,派人刺殺太容易留下痕跡,更何況他們還沒有那樣的人可以派,這就很尷尬。
別看他們幾個都是大明的絕對高層官員,但拉出去幫他們打生打死的,還真就沒有人。
畢竟蓄養死士這些,已經早就不流行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