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永樂,發揚靖難

第63章 鹽田製鹽,鹽政與火器司

另外一處,則是在室外,周圍都有禁衛軍守衛,顯然不是什麼人都能進入到這裡面的。

李定榮與周岐鳳看著這一幕,神情都開始變得嚴肅。

在王宮之內,朱高煦還投入了這樣的防護力量,足以說明他們接下來看到的,絕對是重要的機密。

進入到裡面,兩人疑惑的看著地上出現的一些坑,是的,坑不大,但卻是不少,而且都是露天的,兩旁還有三兩樹樁,看得出大樹都被砍掉了。

兩人依舊疑惑,搞不懂朱高煦這到底是在做什麼。

直到朱高煦讓人拿來一個木盒,瞬間吸引了兩人的目光。

現在看到木盒,兩人下意識的就認為裡面會有好東西,實在是之前朱高煦出現的那些木盒,太過於震撼人心。

“你們開啟看看吧。”朱高煦見兩人雙眼發亮,直接將木盒給兩人。

李定榮與周岐鳳當即開啟木盒,只見裡面又是白色的顆粒,潔白無瑕,兩人下意識以為又是糖,轉念一想也不可能,當即抓起一點嚐了起來。

朱高煦見狀,頓時樂了,片刻,只見兩人的臉頓時開始有些抽搐起來,朱高煦讓人拿水來同時,直接忍不住了。

“哈哈,你們兩個啊,怎麼什麼都放嘴裡嘗,這可是鹽,你們還抓不少放嘴裡。”

朱高煦看著難受無比的兩人,是一點同情的心理都沒有,只有無盡的笑意。

過了一會,李定榮與周岐鳳總算緩過勁來。

“王爺,您早說這是鹽啊。”

“是啊王爺,剛才湊近聞著這個味道的時候,臣還覺著會不會是鹽,但想了一會又覺得不可能。

這樣的鹽,也是能夠製出來的,臣想著王爺這次拿出來的東西,肯定都是臣等沒有見過的吧,也就沒有多想,多抓了些直接吃了。”

李定榮與周岐鳳是真的無奈了,他們是真的想過這可能是想,但偏偏又被自己推翻了,誰想到朱高煦這不按常理出牌啊。

如今大明製鹽的方式,早已經不是原本的煮海製鹽了,工藝也是有提升的,主要還是在南宋時期,製鹽的工藝提升就比較大,到了現在,工藝基本是已經成熟了。

就像眼前看到顆粒細小,又潔白無瑕的鹽,也是能夠製作出來的,只是這樣的鹽,因為工藝的複雜性,需要的時間更多。

而這樣品質的鹽,一般是給皇宮裡面用的,以及給達官貴人,尋常售賣的鹽,就不是這個品質了。

因為這種鹽的價格很高,可以說是鹽裡面的奢侈品,一般人也同樣買不起。

大明的鹽,定價其實都不低,加上洪武時期定下的鹽政,可以說大明的鹽,比任何一朝都要貴,普通百姓是一年到頭偶爾能夠吃上一點點,而偶爾能夠吃上一點點的前提,還是在所謂的盛世情況下,才有那麼一丁點可能。

在朱高煦前世,這個鹽可以說家家戶戶都吃得上,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和真正的普通百姓,其實基本是絕緣的。

如今明朝實行的鹽政為開中法,為仿宋折中之制,但卻又沿用了元朝的一部分制度,朱元璋時期先後兩次廢立鹽引,直到現在,都是沿用洪武時期的鹽政。

因為朝廷的鹽價格高昂,導致大明的私鹽其實挺氾濫的。

迴歸正題,朱高煦看著兩人的模樣,臉上的笑容緩緩收起。

“大明能製作這樣的鹽,也只有大明有這樣的工藝,其他任何小國都無法制作,大漢這裡都還好,哪怕是原本的安南,製鹽工藝也只是比大明差。

尤其是像南洋的諸多小國,依舊還在使用最為原始的煮海製鹽。

而大明雖然能夠製作這樣品質的鹽,但因為工藝原因,卻是耗時久,產量並不高。

你們剛才嘗的時候,或許都沒有注意吧,這個鹽比大明如今皇宮所用的鹽,純度都要高,也就是雜質更少。

而且產量也非常的高,不再是以往用鍋灶所煮、蒸,而是採用鹽田製鹽。

你們所看到的那些坑,就是本王這次特意用來試驗的,海水都是讓人運過來的。

這次的試驗也成功的得到了你們眼前所看到的眼,屋內則是具體的製作工藝流程,與之前相比,簡化了許多,鹽的品質與產量,以及產出時間,都提高了很多。

這個製鹽法,定榮你稍後下去詳細瞭解,然後在大漢沿海區域,打造鹽田,儘快開始製鹽。

同時今後大漢的鹽,價格必須要降低,大明普通鹽的價格約莫一斤五十文左右,成色好一點的鹽,價格會達到八十文左右,上好成色的鹽價格在一百五十文左右,最高達到了兩百文錢。

像皇宮內使用的極品鹽,價格往往在兩百文以上,也就是至少兩錢銀子一斤,這是至少,甚至會更高。

今後大漢的這種鹽,比大明的極品鹽都要好,但價格控制在八十文,到時也要生產成色較差的鹽,對標大明成色好一點的鹽,價格控制在三十文。

至於那種雜質含有比較多的鹽,大漢將不會生產。

這個價格,為大漢對內的價格,若是對外售賣,只售賣眼前這樣品質的鹽,價格控制在一百二十文至一百三十文為區間。

同時為了防止有人將大漢的鹽私下販賣,今後大明將會設立海關署與邊關署,此兩部門由朝廷直轄,用於控制進出大漢的商品。”

朱高煦其實很想將價格壓得再低一些,因為這個鹽田製鹽,成本其實真沒有多少,可以說產量極大,除了需要一部分人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然而一旦他將價格壓得太低,中間形成的利潤將會非常龐大,他敢保證,哪怕他舉起屠刀到處殺,依舊會有不少人鋌而走險,會往外賺取中間的差價利潤。

朱高煦非常認同一句話,當利潤足夠大時,只會讓人變得瘋狂,哪怕明知被抓就會死,也會有大量的人選擇去鋌而走險。

只要將利潤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會讓人心動,卻又不會讓人喪失理智,只有衝動,才是最好的。

這也是為什麼大漢明明可以全部使用比大明極品鹽還好的鹽,他還要生產成色差一些的鹽,其實就是為了讓百姓也能夠吃得上鹽。

成色差一些的鹽,利潤雖然有,但比較低,到時只要圖謀鹽利潤的人,都會將目光放在這種雪鹽上,這才是利潤大頭,這樣起碼能夠保證,成色差一些的鹽很少有人去動壞心思。

同樣都是犯事,罪責都是一樣的,幹嘛不挑一個利潤高的去犯呢?

如同搶一文錢與一兩銀子,只要被抓到,都是同樣的下場,是個人都知道怎麼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