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已經過去多日,朱高煦率領大軍緩緩到來。
朱高煦到來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望鄭亨。
“參見漢王殿下。”
“快起來,你身上有傷在身,不必行禮。”
朱高煦將鄭亨扶起,滿臉嚴肅。
“這一次,多虧了你,若不是你回到開平,一旦讓韃靼進入到大明,大明北地的百姓,必然會慘遭韃子的荼毒。”
對鄭亨,朱高煦是真的欣賞。
在那種情況下,能夠將自己的生命與前途置之度外,只為了大明的邊防,只為了不讓韃靼南下進入大明,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鄭亨雖是老將,但這份魄力,卻是已經超越了太多的人。
或許鄭亨的能力不是最出色的,但這份擔當,是真的鮮有人可比擬。
鄭亨忍著痛,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逐漸都有些溼潤。
“漢王殿下,臣等了許久,這裡的將士,這裡的百姓,等了許久許久。
自臣帶著他們來到這裡,成了一支孤軍,他們本可以繼續活下去,卻是因為臣,幾乎全部戰死,存活之人,盡皆負傷。
滿城老幼,盡皆協助守城而亡,臣對不起他們。
臣懇請殿下,能否給他們發放撫卹。
他們對得起大明,惟獨對不起自己的家人,老臣求您了,殿下。”
看著朱高煦,鄭亨積壓已久的情緒,頓時爆發了出來。
他也是沙場宿將,他不是沒有經歷過死亡,大軍更多的傷亡,他都已經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
可這次,不一樣。
他自己為了大明,挑選了三千軍帶來,是他將這些人帶入了深淵。
其實按照正常而言,明軍根本不會傷亡這麼多。
阿魯臺率領的那些大軍,放在平時,阿魯臺要是敢來,早就被圍殲了。
這次是明知是死,還是朱瞻基反對之下到來的,所有人都沒有任何待遇,如今戰死了,什麼都沒有。
這些人家中還有妻女,還有子嗣,如今戰死什麼都沒有,家中的至親必然會更加艱難。
他已經對不起這些人了,他不想再讓這些人家中的至親寒心,不想讓他們家中的至親遭難。
這是他唯一能夠做的,那就是為戰死的將士,以及城內的老幼,爭取這些,以此撫平他們家中至親心中的傷。
他們本是為大明而戰,他不想讓所有人寒心。
其實朱高煦能夠到來,他是激動與高興的。
因為朱高煦早早就派了大軍前來,這說明朱高煦與朱瞻基完全不同,還是他以往支援的那個漢王殿下。
若是朱瞻基贏了,他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戰死的將士。
因為他知道,朱瞻基不會答應他這些要求。
至於自己的生死,從他怒懟朱瞻基開始,自他率領三千孤軍進駐開平開始,他就已經看淡了。
大不了,戰死沙場報效大明罷了。
現在他沒死,他還要為已死的人,爭取更多的權益。
朱高煦用力扶著又要跪下的鄭亨,滿臉的鄭重之色。
“鄭亨,我是什麼樣的人,你應該清楚,我在大漢怎麼做的,你應該也有耳聞。
你放心吧,戰死的將士,協助守城的百姓,本王不會忘記,大明也不會忘記,他們所有人,值得大明天下人銘記!”
朱高煦說完,轉頭看向朱能。
“朱能,傳本王令,凡是在此戰戰死之人,立即統計出來。
在開平城外,設立大明英烈陵,將所有將士,安葬英烈陵內,所有人全部鑄碑,將他們的名字,籍貫,全部寫上。
今後每年的這一日,駐守開平之軍,以及開平官吏,需要向他們上香,且這一日,設立為大明英烈日,大明無論誰是皇帝,必須來此英烈陵祭奠!
同時傳信回去,讓李定榮以及宣傳司,將此間事宣揚天下,將此間將士的事蹟,讓大明天下百姓知曉,讓天下所有人,皆知他們之名。
另外再讓李定榮制定封賞,同時每一個人家中發放撫卹,並且朝廷給他們建造房屋,每一個人的子嗣,直接進入學院讀書,凡是英烈子嗣,費用朝廷承擔。
同時還需要給他們每戶,制定出每年的補貼,持續十年,每年一發!”
這裡的事情,朱高煦在朱榮與蔡福口中也已經知道了詳情。
這次,他要將開平保衛戰打造成標杆,也是以此告訴所有人,只要為大明而付出者,朝廷不會虧待任何一人。
這是一個極為利好宣傳以及團結民意的大事,即便鄭亨不說,他也不會虧待任何一人。
如今朱瞻基已死,待他返回京城,就是他接下來登基稱帝之時。
這大明天下,已經所謂的風氣,他必須要改變。
而這件事,就是他開始改變的開始。
朱棣與朱高熾、朱瞻基都沒有去做的,他要去做。
朱高熾與朱瞻基不敢或者不想去動手,他不怕。
朱能等人聽著朱高煦的話語,心中都是一驚。
尤其是朱能與鄭亨,他們不是原本大漢的大將,對於這些,他們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
朱高煦現在所說的,這是在讓這些人名垂青史啊。
這些賞賜與補貼,更是他們這些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朱高煦卻是直接拿了出來。
隨著大明逐漸穩定,治理天下成為主題,他們這些武人的價值,其實在不斷降低,他們其實也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但朱高煦的這個決定,卻是進一步拔高了他們武人,以及所有人將士的地位,哪怕就是大頭兵,原來也有一天會被朝廷這麼重視。
尤其是流芳百世,這本是那些文人士子儒生所追求的,他們這些武人,尤其是大頭兵,基本不會出現,如今卻是硬生生的出現了。
這一刻,他們這些活著的人,都一種想要在這場開平之戰中戰死的想法了。
實在是朱高煦給的這些,太過誘惑人,哪怕是他們,都是無比的心動,更遑論下面的那些士兵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