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宜面露微笑,一副萬事盡在掌握的自信模樣,拱手說道:“臣已經將捉錢令史都帶來了,這會他們在東宮外面等候。”
李承宗嗯了一聲,對著王晊打了一個手勢,讓他把人帶進來。
王晊立即轉身而去。
很快,六個高矮胖瘦不一,身穿令史服的中年男子,跟在王晊身後,陸續走入顯德殿,在李承宗面前一字排開,同時躬身行禮,異口同聲道:
“拜見皇太孫殿下。”
“拜見三位殿下。”
李承宗打量著他們這六個捉錢令史。
捉錢令史,顧名思義,就是負責賺錢的小吏。
但他們又和尋常小吏不同。
朝廷規定,只要捉錢令史幹滿一年,且在這一年裡為朝廷賺到足額的數目,第二年就會授予官職。
因為其特殊性,所以捉錢令史是一眾小吏之中,上升渠道最快的職位。
而且,由於捉錢令史平日裡與錢打交道,賺錢對他們而言輕而易舉,因此,也是一眾小吏眼中的肥差。
但不是什麼人都能當上捉錢令史,想要得到這個肥差,首先得有錢,有錢才能疏通關係,打通門路,當然,有背景也行。
其次是要得懂數算。
面前的六個捉錢令史,體格高大,模樣精明,一身價格不菲的穿裝,一看就知曉他們既有背景又懂數算,還有錢。
“你們是京城兩縣的捉錢令史?”
李承宗看著他們問道。
右側第一個捉錢令史,在他們當中年紀最大,三十五歲左右,此刻上前兩步,低頭拱手道:
“是,我們三個,是萬年縣衙的捉錢令史。”
他指了指旁邊和他年紀相差不大的兩個捉錢令史,說完,又指了指再旁邊的三十歲左右的捉錢令史,說道:“他們三個,是長安縣的捉錢令史。”
李承宗微微頷首,指了指裝有契據的箱子,問道:“箱子裡的契據,是你們跟京城百姓籤的?”
那名捉錢令史低頭拱手應聲道:“是,其中一半,是我們與萬年縣百姓籤的,另外一半,是他們與長安縣百姓籤的。”
李承宗抬手指向站在一旁的張宜,說道:“剛才聽張宜的意思,讓這些百姓還錢,是逼他們家破人亡,鬧不好還會激起民變。”
“你們給講講,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為首捉錢令史看了一眼張宜,說道:“張工部說的是實情。”
古代對官員的稱呼,不是稱作“大人”,而是姓氏後面加官職,亦或是加其任職的府衙。
這個捉錢令史稱呼張宜為張工部,就是說對方在工部任職。
為首捉錢令史繼續說道:“這都要從百姓們借的錢開始說起。”
“這五十萬貫錢,是一個多月前借出去的,確切的說,是在京城糧荒發生之後,借出去的。”
“京城糧荒剛剛開始時,來借錢的人如過江之鯽,我們也樂得將錢借出去,畢竟我們身為捉錢令史,賺的就是息錢。”
“京城出現糧荒,這些百姓看到了商機,所以,他們將錢借走之後,全部用來買了糧,想在高價時候丟擲去。”
捉錢令史嘆息道:“但是現在,糧價大跌,他們的糧,砸手裡了,所以,沒錢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