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隨身攜帶物流園

第585章 歸來

小孩子做啥都是一陣風。

從故宮出來上大巴時,一個個都哎吆哎吆的喊著累死了,但是當大巴車從城區駛出來到郊區,這幫小年輕又精氣十足的趴在窗戶邊討論著哪裡的雪景好看。

到達目的地後,爭先恐後的奔下車在雪地裡撒歡。

待他們瘋夠了,江澈這才將眾人召集到一起,開始參觀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始建於1724年。”

“佔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

“清雍正時期的圓明園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份: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闢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裡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

“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

“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擴建後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

“每個景區內,既有莊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鬆靈巧的樓閣亭臺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在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只是很可惜,1860年八國聯軍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進行搶劫和破壞。”

“能拿的都拿走了,不能拿的乾脆統統燒掉,一場大火足足燒了三天三夜。”

步入圓明園的大門,眾人便有一種步入裡歷史陳跡的感覺。

最引人注意的是那殘缺不全但仍高高挺立著的石柱,從石柱上雕刻著的圖案,聽著江佳怡的陳述眼前依稀出現了一座座富麗堂皇的殿堂;從石壁上黑色的痕跡,彷彿聞到了曠日以久的煙火味。

觸控著圓明園剩下的殘磚斷瓦,似乎聽到了沉痛的訴說。

“不要看現在的廢墟殘破不堪,在當時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還是一座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藝術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

“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

“此外,圓明園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過最多的地方。”

“據不完全統計,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

“他們不僅搶走了院內所有奇珍異寶,就連用作裝飾的所有事物都搜刮一空,最具有代表作的便是十二獸首。”

“說到這裡,我們要感謝艾爾伯特先生在數年前幫我們找回的‘兔獸’,感謝您為兩國做出的貢獻。”

早在故宮介紹大水缸的時候,江佳怡便精準的把控到了老父親的意思。

所以,介紹圓明園,江佳怡便放棄了之前的‘小而細’外帶一些野史中的小故事,著重放在圓明園本身,用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資料抬升圓明園被毀之前的富麗堂皇,用以反襯八國聯軍罄竹難書的罪孽。

也不枉江佳怡絞盡腦汁的回憶之前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跟在身後的小老外們不管男生還是女孩子,都默然不語。

一如之前在故宮看到的那兩口傷痕累累的大缸,不知道怎麼開口。

替自己祖先道歉?

可面對祖先給華夏民族帶來這麼大的苦難,所有語言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不知道老天爺是不是也感受到了這裡的哀愁,雪越下越大。

就在江澈想著怎麼著才能再給這份哀愁添一把火,沙河新村卻是截然相反的景象,熱鬧非凡。

“他三叔,為民他們還沒回來呢?”人群中,江大年的媳婦牛蘭花問道。

“說是9點多的火車,這會兒都快兩點了,許是快到了。”江大河琢磨了一下從京城火車站到家的時間,回答道。

“大年家的,你家小孫子怎麼樣啊,能吃不?”江家唯一在世的老祖宗‘六太爺’瞧見牛蘭花過來了,問候道。

“那小子可能吃了,這不剛剛吃了奶,哄睡下。”

“我才過來瞧個熱鬧。”

別看牛蘭花現在恭恭敬敬的回答‘六太爺’,放在早些年她可是沙河大隊最潑辣的那一位。

這位主,歷來只有佔別人便宜的,沒有誰能從她手上得一定但好處,用扯淡的話說糞車從她家門前經過,她都得嚐嚐鹹淡。

當然那也是缺吃少喝的年代造成的,現在沙河新村家家戶戶不缺吃喝,牛蘭花也一改往日的潑辣,開始往好婆婆方向發展。

“娃娃能吃是好事兒。”

“不過你可不能只照顧娃娃,把孩他娘給忘嘍。”

“以前咱們窮,對待下面的孩子好點差點我都不言語。”

“託國家的福,現在咱們家家戶戶都富裕了,可不能再對小輩苛刻了,傳出去丟的不僅僅是咱們老江家的臉面,更是給栓子抹黑。”

‘六太爺’雖然沒上過一天學,不認識一個字,‘倉稟足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道理他更不清楚。

但是他的人生經歷卻是一位極為負責任的老師。

年輕那會兒,他還問他爹,為啥牛家莊的少爺當大官了,他們村的土地不但不加租子,反倒還給他們村的佃農降租子,還派人幫佃農修補茅草房。

他爹就告訴他,牛家這是在養望。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家族,總不可能一直順風順水,早晚會遇上一些磨難。

若平時不把身邊人當人,敲髓吸骨,待有難時只會出現牆倒眾人推。

若是平時會做人,遇到難事,這些外人雖幫不了大忙,但是在關鍵時刻有可能就能救一家子身家性命。

‘六太爺’年少時不懂,可年近百歲,給了他足夠長的時間思考。

他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早先,他不知道江家的這種好日子會維持多久,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他也就抱著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從未言語過這些事情。

但聽到廣播裡說國家開放了國門,也允許個人做生意了,‘六太爺’便知道這個天不會變。

既然天不變了,那他們江家的富足就不會是曇花一現。

這幾年,‘六太爺’經常拉著江大山等子侄輩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所見所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