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剛才我在想。”
“既然是讓農民開拓眼界,可以不可以把已經建設完成的新農村作為一期素材。”
“咱們國家發展的可不僅僅是城市,還有這些‘新農村’。”
“畢竟發展自己的家鄉,讓自己的家鄉更美麗,這是任何人都存在的樸素情感。”
“不能只看城市的發展,新農村也是一大亮點嘛。”
“人有了追求後,才會產生更大的動力。”
“再一個,咱們也不能只是拍攝紀錄片,還可以拍攝關於養殖、種植等方面的影片,畢竟這些才是農民朋友們急需的技術。”隨著馬老的話音落下,一直在思考農村、農民、農業這三件事情的倪老整理了一下思路,開口說道。
“這是一個好主意!!!”
“老倪不愧是你啊,我之前還只是想著把外面的世界‘送’進去,你這是不光考慮到開拓眼界的問題,連帶這技術也一併輸入了,好!好!~”
“那什麼,既然說到這裡了,我也想到了一個相輔相成的點子。”
“既然有影像資料,我們是不是可以搭配影響出一些相關的書刊,讓農民朋友可一邊觀看,一邊學習呢?”
“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只是這麼提一句。”
“老倪,回頭你讓相關的同志研究一下是否有必要。”
“其他人還有什麼建議麼?”
聽到倪老的建議,馬老樂不可支。
如果只是給農民播放外面世界的紀錄片,估計大多數人只是當做稀奇瞧瞧,可如果將相關的農業技術也一起送下去,那麼其意義就拔高了許多。
興許有些地方會因為這些技術尋找到了發家致富的道路,也未嘗可知。
從古至今,華夏一直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
早在戰國時期農學家都是各國重視的人才,歷朝歷代都對農業無比重視。
建國後,國家也一直持續向農村輸送專業人才,農業局便是專管當地農業的部門,技術員也相應配齊。
只是這些技術員的能力參差不齊,如果專家教授們親自上手拍攝的影片資料,再搭配相應的書刊,相信對農業會是一個有效的補充。
“組建‘升旗隊’,讓廣大的老百姓近距離的接觸這項活動,有利於宣傳部隊的形象,提高人民榮譽感。”
“這是好事,大好事。”
“可是我感覺‘升旗隊’的使命不僅僅是這些,應該還有更大的、更多的貢獻。”
“朦朦朧朧中,我有一些想法。”
“可我這人腦子愚笨,一直想不到點子上。”連勝傑緊跟著說道。
“連同志說的有道理。”
“江澈,你想法多,你說說看?”
在場的眾人一琢磨確如連勝傑所說,只是大家和他一樣,隱隱約約覺得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就是捅不開那層窗戶紙。
“我弟弟高中畢業後入伍去了西南區,從戎十年有餘。”
“除了79年,我知道他會上前線,其餘時間做過什麼我一無所知。”
“在我的印象中,要麼是在軍營訓練,要麼就是出去拉練。”
“復原後,我無意中開啟他的包裹才知道,我弟弟原來獲得過這麼多榮譽!”
“個人‘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七次。”
“‘集體二等功’兩次,‘集體三等功’十二次。”
“雖然江波沒有和我講述過他參加過多少次行動,有過哪些危險的事情。”
“可捧著哪些沉甸甸的獎章,不需要言語,我能夠感受的到其背後所付出的一切。”
眾人不解,馬老點名是問問他針對這一點有沒有好的想法,怎麼開口提自己弟弟的事情。
雖然不解,不過沒有人打斷,聽江澈繼續說道:“我想說的是,有多少子弟兵和江波一樣獲得那麼多的榮譽,外人不知道,家人也不知道!!!”
“如果政府不宣傳,誰來證明他們為這個國家,為人民所付出的一切?”
“都在說貢獻,都在講付出!”
“可小朋友都知道考了100分會有獎狀,名字會出現在學校的榮譽榜,家長會有獎勵,街坊鄰居會誇獎,為什麼咱們的子弟兵就必須默默無聞?!”
“關於這方面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想法,可能不太成熟,大家聽聽是否可行。”
“連領導,如果士兵在部隊獲得榮譽了,可以不可以抄送一份給歸屬地的‘安置辦’?”
“這裡面操作有什麼難點麼?”
“沒有!”
儘管不知道江澈問自己這個做什麼,連勝傑如實回答。
“這便是我想說的!”
“剛才馬老的意思‘升旗隊’是臨時的組織,我卻認為‘升旗隊’應該一直保有。”
“為了和‘廣場’保持同步,方案中明確寫到‘升旗隊’只會在每週一早晨,輪流在各地舉辦升旗儀式。”
“在我的設想中‘升旗隊’不僅僅只是升國旗這一個任務,剩下的時間他們便是‘榮譽隊!’——送我們親愛的子弟兵的榮譽回家!”
“不僅要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更要讓榮譽獲得它相應的待遇!”
“好!~”
“江澈的建議好!~”
都是從崢嶸歲月走過來的老兵,他們當然知道當兵有多苦、有多難。
保家衛國是軍人的職責,這是所有從戎之人的想法。
之前沒人想到這麼做,一是部隊一直秉承著艱苦奮鬥精神,二來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
現在時代變了,就像江澈說的一樣,不能只講付出不說回報。
如果還是像之前那般,士兵獲得了榮譽家裡人都不知道,那麼誰又能記得他們曾經的付出呢?
現在聽了江澈的辦法,兩位老人馬老和倪老互相看了一眼,都明白對方的想法。
這麼做不僅僅是對獲得榮譽個人的表彰,更是對家國情懷的宣揚。
軍人也需要表揚,不僅僅是所在部隊內部表揚,更要讓其名譽響徹家鄉,真真實實做到‘一人當兵,全家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