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八磅炮威力之巨大,令呂渙真看得心潮澎湃。此時的後金八旗還並不是崇禎年間的那一支打遍天下的勁旅,其攻城能力還不算很強。之所以能夠席捲遼瀋,主要還是在攻城之前早已安排好了內應裡應外合,所以才能一鼓而下。
而若是面對沒有內應的堅城,八旗的手段無非也就是利用楯車遮蔽抵達城下,再架起雲梯進行強攻罷了。如此一來,重型火炮正是剋制楯車的利器,若能在城牆上支起大炮,精準打掉移動緩慢的楯車,後金八旗將在接近城牆的過程中就損失大量有生力量,難以組織起對城頭的強攻。
“宋先生,這門大炮真是利器!”呂渙真一時過於激動,竟一把抓住了宋應星的衣袖,“若是工造司全力鑄炮,一月之間能產出多少?”
宋應星嚇了一跳,趕忙抽回手臂,行禮道:“若是銅料足夠,一個月能造個二三臺出來。”
“那便全力趕製吧!”呂渙真直接下令道,“韃子打來之前,這大炮造得越多越好!”
“呂小娘子,恕小的冒昧,只是這大炮,也不是越多越好的。”說話的是剛剛負責指揮炮隊開炮的趙章成。“這大炮威力雖大,可是呂小娘子剛剛也瞧見了,伺候一門炮,就需要咱們十幾個軍漢——咱們東江軍中,上哪裡去找這麼多會操炮的呢?”
趙章成的話倒是點醒了呂渙真,大炮再好,也得需要炮兵來進行操縱。東江軍全軍上下,在這之前不過只有兩門佛朗機炮,由天字營趙章成這一個炮隊操作,哪怕工造司每月能產出一百門大炮,趙章成也不可能在一個月裡練出一百隊炮兵來。
呂渙真剛剛興高采烈的心又沉了下去。
“趙章成,那依你看,如何是好?”呂渙真只好再問道。
“小的以為,比起這種大炮,還是多造小的佛朗機炮好。佛朗機炮好伺候,一門只需要兩三個人操炮。而且打得還快,一炮打完,換上個新的子銃,又是一發出去。哪怕佛朗機炮打不壞韃子的楯車,但若是一面城牆上能有十幾門佛朗機炮,保準能打得韃子抬不起頭來。”
這就是威力和火力密度的取捨了。但實際上呂渙真沒得選,在這個韃子即將入侵的節骨眼上,強行鑄大炮啥顯然行不通的。反倒是操作簡單、易於訓練的佛朗機更加實際。
“趙管隊說的也不無道理。”宋應星也接話道,“目前咱們造炮的掣肘之處就在這銅料的供應上,雖說咱們每月從倭人手裡採買銅料,但是看看就到年底了,海水一旦上凍,恐怕海上商路也將不通,為節省銅料起見,改鑄佛朗機炮也是合適的,鑄造一門大炮的銅料,足夠四五臺佛朗機用了。”
看來也別無他法了,呂渙真點頭道:“那便如此好了,咱們改鑄佛朗機……只是這門十八磅大炮的工藝一定要記在書面上,切勿荒廢掉了,等此番咱們擊退了韃子後,再鑄大炮、練炮兵也不遲。”
“卑職遵命,不過這門大炮,總叫十八磅炮顯得拗口,還請呂總兵取個名字。”宋應星補充道。
呂渙真一直都不是很擅長起名,此番宋應星一問,她腦子裡閃出的都是什麼滅虜炮、平戎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之類的曾經在歷史上出現過的名字,抄襲他人總是不對。若是按照這個時代的叫法取名紅夷大炮?也不合適,雖然此炮和紅夷大炮十分相似,但鑑於自己身邊有個洋人湯若望,總不能明目張膽地用“夷”來歧視人家吧,更何況此炮的鑄成還有他的功勞。
思來想去,呂渙真開口道:“既然此炮在東江鎮鑄成,就叫東江大炮好了。”
由於平虜礦實際上是位於朝鮮的鐵山郡,實際上叫“鐵山大炮”更加妥當。但是呂渙真明白這門炮在中國的武器發展史上必將留下一筆,這個在史書上面出風頭的機會,還是不要讓給一個朝鮮地名為好。
該決議既然作出,工造司便開始改鑄佛朗機炮。幸運的是,前番研發東江大炮的經驗並沒有白費,由於鑄造過難度極高的東江大炮,工造司的鑄炮工匠們造起佛朗機炮來得心應手,次品率大大下降。到十月底便已鑄好了六七門。
而趙章成的炮隊也常駐在了平虜礦中,東江軍各營都遴選炮兵到平虜礦來進行集訓,以便讓這些新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相對好操作的佛朗機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