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內金本身就是治療“食積不消、嘔吐瀉痢”的常用藥。
而小米,味鹹淡,“主養腎氣,健脾和中,清胃脾虛熱”,除了作為日常食物,也是健脾消食的良藥,用於日常養胃再好不過。
用它炒制雞內金,是取其“相須”,也就是增強療效的作用。
傳統各種藥經中並無此項記載,是幼時有一次宜從心吃肘子積了食,又討厭雞內金的腥味,死活不肯吃藥丸。
祖父無奈,假裝哭喪著臉問她,如何才肯吃下雞內金藥丸。
彼時,小從心不過才7歲,卻早已跟著祖父母開了蒙,接觸了中醫藥。
她歪著小腦袋想了想,說道,要是雞內金有小米的香味,她就吃。
祖父聞言眼前一亮,隨即淡淡笑了笑,摸著她的小腦袋一臉慈愛,“我們小從心入門了呢。”
有了小米和雞內金一起炒制,谷香能掩蓋一部分雞內金的腥味,讓易得積食的小孩子也能更順利地吃下。
由於材料過於尋常,比起祖父研發的其他秘方,這款被祖父戲稱為“小小秘方”,且,是專屬於她的“小小秘方”。
方子的製作緣由因她而起,思路也是她提出的,祖父當時鄭重的將方子寫在紙上,制方人處,寫下了一老一小兩個人的名字。
那張制方單,從此便交由宜從心保管,以激勵她今後在醫藥學問上多多進步。
那也是她上輩子的第一張秘方單子,此後秘方盒裡單子越攢越多,可那一張卻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其實,秘方無論大小,都不應外傳外露,特別是在眾人面前。
今日,宜從心一心想要壓過王銓一頭,倘若單從火候和時間上比,說實話,那位老藥工的功底並不差,萬一他現場發揮得好,那她剛才的勢在必得就成了一個笑話。
她雖自信,可也不敢託大、僅憑意氣。
要贏,那就贏得徹底,贏到對方說不出任何話來。
所以剛才她便存了心,當下將秘方用出來,這也是她第一次當著眾人的面展露秘方。
王銓瞧見她這一步驟,猛然一愕,胸口似被人重重打了一拳,額頭汗珠頓時滲了出來。
他和宜從心都用的燙炒法,還以為兩人比拼的重點是火候和時間,沒想到,宜從心比賽都不忘發揮雞內金最大的藥效,而且用最普通的小米“相須”,推陳出新。
說實話,他從未見過炒雞內金時放入小米,古書上那麼多炮製方法,也沒有一個提到過。
可仔細一想就能立刻明白,能用這個方法制雞內金的,必然是一位既通醫理又通藥性的大家。
沒想到她那位“阿公”,確實是位高人……
一想到這裡,王銓雖真心咽不下這口氣,卻也不禁忐忑,愈發不敢鬆懈。
人們忙著看稀罕、瞧熱鬧。
誰也沒注意到,人群后邊一位約摸五六十歲、身材高大、精神矍鑠的老先生,兩眼神光炯炯,像是看到了“珍稀寶貝”一樣,露出既興奮又欣賞的神情。
老先生心中暗自慶幸。
省藥政局為了本草交流會順利舉辦,拜託他私下裡先摸摸這邊市場的底,又加上上港來的那位先生需要些特別的藥材,也拜託他私下裡打聽打聽。
暑假事情不算多,交流會是其中的頭等大事,上港那位先生的司機便問他今天是否得空,可以開車載他一起。
也得虧他今天來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