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垂了一下眼眸,認真地回道:
“周邊蠻夷選擇入侵的根由,是以命博命,搶奪生存資源。如果能讓資源正常互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戰爭。
最現實的例子,便是春秋戰國時期,圍繞中原地區,各國進行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戰亂,但是當秦統一六國之後,中華大地從大漢朝開始,便時常以百年和平為主,少有內亂髮生。
我認為其原因,是因為秦朝統一了道路,度量衡和文字,讓各地資源可以有效互通,增加了黎民百姓戰勝天災的可能。
具體的策略,就是之後每朝每代,面對天災之時,如何調糧賑災,便是維持社稷穩定的主要挑戰。
我大唐在各州修建灌溉水渠、建常平倉儲糧,豐年時朝廷收糧囤積,欠收時調糧賑災,平抑物價,便是為此。
所以我主張,如果國力允許,應該將邊陲小國,尤其是自身治理不良,容易戰亂的國家,以武力收入大唐國土,調劑資源,共抗風險,以此來解決外患。
當然,他們如果放棄入侵搶奪的想法,主動靠攏大唐,透過朝貢互換互補資源,那是最好不過了。
可是事實是,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像突厥、高句麗這種,時常想得還是擴張領土,入主中原,取而代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皇帝聽聞,甚是欣慰地點了點頭,轉而問武柔:
“聽懂了麼?”
武柔低了頭,端莊有禮,姿態謙遜,說:
“懂了,聽了太子的話,極為受教。”
皇帝又對著李善說道:
“其實讓他們靠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那得大唐的國力強盛到一定的程度,讓他們生不出抵抗之心才行。
朕現在打仗,就是為了這些。
蠻夷小國,常常畏威而不懷德,知小禮而無大義。跟他們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聽不懂,非得打一頓才能清醒,知道什麼叫好,什麼叫壞。”
他說著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又開啟了一個奏章,說道:
“趁著開國之初,武力昌隆,國運強盛,先將這些周邊國家揍個遍,立立威,以後至少可以安穩百十年,要不然遲早是個麻煩。
你舅舅不懂朕的心,總是勸我不要管那些小國的事端,其實我哪是想管閒事,那不都是他們跟大唐叫板,不聽話才打的麼?”
他拿著硃批的毛筆,指了指旁邊那張寫好的國書說道:
“你們看著吧,等朕的國書一到,那高句麗肯定不聽話,正好有理由揍它!”
……
……
天氣又暖和了,晉陽公主不在了,武柔自然也沒有理由繼續宿在武德殿。
她又回到了西涼閣,負責伺候她的阿瑟斯,還有打掃西涼閣的那幾個,都很高興她回來。
可是武柔卻高興不起來了。
每當她侍墨女官的活兒不值班的時候,她就會到從前晉陽公主時常呆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整天。
這一天,她抱著晉陽公主送給她的那一盒琉璃珠子,又坐到了鞦韆旁邊,呆呆地望著遠處的溪流瀑布發呆。
不知道什麼時候,李善一身月白色的常服,出現在了她的身旁,她仰頭看了一眼,陽光從他的背後打過來,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黑影,竟然將陽光擋的結實。
她便在心裡頭感嘆:啊,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當初那個鶴子仙童一般的小晉王,已經這麼高大了……
“我也想在這兒呆一會兒,不妨礙你吧?”李善聲音溫柔地問。
武柔這才猛然反應了過來,連忙抱著琉璃盒子站了起來,躬身道:
“見過太子殿下……太子言重了,我正要回去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