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使節都是例行公事,無非就是替自己國家的君主帶個好,表示一下友好或者忠誠,然後在各國面前,攀比一下自家的禮物。
今年換了新皇后,有的人要拍馬屁,就有了新詞了:
“皇后娘娘果然花容月貌,怪不得皇帝陛下會對您寵愛有加……這是專門送給皇后娘娘的。”
武柔聽著他這蹩腳的口音,偏過頭掃了一眼綵衣遞過來的禮單,餘光清晰地感受到了在場老臣的不自在。
明明是祝賀的話,不知道怎麼的,就好像當面聽了一場她和李善的背德隱私似的。
李善明顯身子僵硬了些。
可是場下的西域使節卻絲毫不覺,還在喜氣洋洋,滔滔不絕地講那對神獸獅子有多難抓。
武柔心想,反正身正不怕影子斜,大大方方的比什麼都強,於是給了那位使節一個明顯的笑臉,說:
“禮物我很喜歡,替我謝謝貴國的國王和王妃。”
她這一出聲,語氣輕鬆愉快,又端莊大氣,李善的身體便又鬆了下來,像是鬆了一口氣似的。
底下的大唐老臣們互相看了一眼,似乎尷尬也緩解了些。
又過了一會兒,一位大唐官員帶著幾個天竺使節上前祝賀。
李善少有的在外露出了愉悅神情,扭過頭來,湊在武柔的耳朵跟前說悄悄話:
“他就是我跟你說得那個人,王玄策。”
王玄策,那可是個神奇的人。
武柔聽皇帝說,他一開始只是個通譯,但是人好結交。
他的好結交跟裴行儉又不一樣,他是喜歡往胡人堆裡扎,還換著堆兒扎。憑著極高的語言天賦,光靠著結交就掌握了數十種語言。
貞觀年間,玄奘法師去天竺取經,往返十七年回到長安,太宗皇帝召見了玄奘法師,聽說了他在天竺諸國的見聞,很是好奇。
當時又適逢中天竺的使節三番四次來大唐朝拜,以示友好,太宗皇帝便想著派人回訪,去那兒看一看。
天竺各國語言繁多,一路上情況更是複雜,王玄策便以其極高的語言才能,被朝廷選中,作為副使出使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出使天竺,當時正好中天竺的老國王病死,新國王篡位。
那新國王不知從哪兒來的邪風,惦記上了天竺各小國獻給大唐的貢品,派軍隊劫掠了大唐使團。
當時使團只有騎兵三十多人,王玄策不敵被捕。
後來他帶著副使逃出,逃到了吐蕃。
若是尋常人,逃出來就算了,征討的事情回去稟報皇帝,讓皇帝派兵說話。
他卻不,非要立時回去,給使團的將士們報仇。
當時文成公主在吐蕃經營已見成效,深受贊普和民眾的愛戴,說話管用。
他便說服了文成公主借兵,帶著精銳一千二百人往天竺去。
經過泥婆羅(今尼泊爾)的時候,又用一口流利的泥婆羅語,憑著自己那三寸不爛之舌,和一身意氣,徵召了七千尼泊爾騎兵。
就這樣,他和副使到了中天竺,三天攻破兩城,殺敵三千,還有一萬餘人溺死,新國王逃竄。
第一次獲勝後,他立馬按照許諾分了士兵兩城資財,頓時士氣大漲。
後來副使蔣師仁帶兵很快抓了新國王,又接著俘獲了負隅頑抗的王妃和王子,戰利品人口一萬餘,牲畜三萬。
當時本來那新國王就得位不正,他和副使蔣師仁配合,一路上他一邊宣講征討檄文,副使一邊用武力壓制,可謂一路高歌猛進,很快中天竺五百多城池村落紛紛投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