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皇宮中
“這這這......”劉禪也嚇的面如土色。劉禪自幼長於成都,未嘗離境,如今去長安路途遙遠,加上吉凶未卜,實難決定。
“陛下不可!”衛尉陳震出列說道:“陛下萬金之軀,怎麼可以親臨前線。況且長安民心未附,如果州郡反叛,豈不陷陛下於險境?此事萬萬不妥!”
“臣也附議,此事需從長計議!”尚書令副手、尚書僕射李福也表示反對。
劉禪一見有重臣反對,內心更加不想去了。
他回頭看見近臣侍中郭攸之久未言語,於是詢問:“侍中以為如何?”
郭攸之,字演長,為人和順,以器識才學知名於時,是諸葛亮留在劉禪身邊的重臣。可是他性格小心謹慎,過於溫順,只見他戰戰兢兢地回答:“臣不才,以陛下馬首是瞻。”
劉禪搖了搖頭,又望向騎都尉張紹(張飛次子,張皇后之兄),”國舅怎麼說?”
張紹雖是國舅,但是個性溫和,完全沒有繼承其父張飛的暴烈脾氣。他官至騎都尉,卻深知外戚不可干政,因此並不參與國政事務,只是象徵性地率領千餘士兵,偶爾提些批評建議而已。
張紹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臣與侍中一樣,以陛下馬首是瞻。”
二人一番話只讓劉禪哭笑不得,雖說人臣謹慎是美德,但是如此重要時刻,不建一言也是頗讓劉禪失望。
劉禪再望過去,瞧見尚書令蔣琬,仍舊鎮定自若的樣子,一言不發,於是好奇問道:“那麼,尚書令以為如何?”
蔣琬身為丞相府留守長史兼任朝廷尚書令,此時正執掌後方朝政。他的意見,非常有份量!
只見他沉思片刻,答道:“陛下莫慌。臣以為,丞相之言,甚是有理!”
劉禪不料蔣琬居然同意,大驚失色:“此話怎講?”
蔣琬沉著冷靜地分析道:“自丞相北伐,迄今已有八年。雖中間各有勝負,仍是魏強蜀弱。但是此次丞相出兵,數戰數捷,挫敗司馬懿,連奪長安、洛陽兩都,實在是建國以來滅魏最好時機。魏主曹睿親領大軍,也是知道已到存亡之際。魏舉數州之力,傾全國之兵,今我只有一州之地,怎麼能不全力應付?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陛下還有什麼疑慮的呢!長安是洛陽腹背之地,如果失去長安,那麼我軍進退無據,只能棄洛陽退回蜀中以求自保,如此前之種種功績將付諸東流。相反,如果陛下親臨長安坐鎮,一來西北境內,懾於陛下天威,我虎賁將士之精銳,必不敢叛;二來可為洛陽提供後盾,三軍將士聞陛下親臨,無不激奮,敢不效死命?”
劉禪一聽好像有理,微微點頭。
蔣琬見劉禪沒那麼慌張了,乘機繼續說:“想太祖高皇帝,提三尺劍而得天下,世祖光武帝,匹夫徒手而興繼祖宗,昭烈皇帝更是身經百戰而繼大統。如今魏主曹睿,策立太子,親征前線,以示決戰決心,而陛下少年英雄,怎可不效仿先賢,落後於人?這是千載難逢之機,請陛下切莫遲疑。臣雖不才,願隨陛下同到長安,與曹睿決一雌雄!”
輔國將軍侍中董允出列正色說:“陛下,臣贊同尚書令所言!請陛下御駕親臨長安,以正我軍決戰之心!臣奏請隨駕長安。”
董允,字休昭,是蜀漢重臣,與諸葛亮、蔣琬、費禕被後世合稱“蜀漢四名相”。董允為人正直、是非分明,諸葛亮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其《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由於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只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諸葛亮上表提拔董允為輔國將軍,兼領虎賁中郎督,統率宮中宿衛親兵。
董允處理事務為防制為主,經常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曾經言辭堅決反對劉禪擴充後宮,又限制管束宦官,後主劉禪非常畏懼他。正因為屢次規勸,後主劉禪漸漸成為賢明之君。
諸葛亮北伐在外,楊儀費禕隨軍參劃軍機,蔣琬董允則留守朝廷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以及在宮中匡扶君主,四人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