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下一時議論紛紛,此時東吳朝廷,雖然失去周瑜、魯肅、程普、韓當、甘寧等文武重臣,但仍有一批賢臣良將。
文臣之首為江東之望、輔吳將軍張昭、另有丞相顧雍、太常潘俊、衛尉嚴畯、尚書令陳化、尚書僕射薛綜、侍中闞澤、太子太傅吾粲、中執法是儀、中書典校郎呂壹、黃門侍郎謝宏、太子中庶子羊衜、右弼都尉張休(張昭之子)、輔正都尉顧譚(顧雍之孫)、尚書劇曹郎李衡等。
武將之首當屬上大將軍、昭侯陸遜,另有大將軍諸葛瑾、驃騎將軍步騭、車騎將軍朱然、衛將軍全琮、前將軍朱桓、左將軍朱據、鎮北將軍孫韶、鎮南將軍呂岱、奮威將軍張承(張昭之子)、撫越將軍諸葛恪(諸葛瑾之子)、偏將軍丁奉、偏將軍黃柄(黃蓋之子)、解煩督胡綜、宿衛虎騎督太史享(太史慈之子)、車下虎士督周承(周泰之子)、無難督陳表(陳武之子)、五營督陳象、繞帳督孫鄰(孫賁之子)、敢死左督凌封(淩統之子)、敢死右督凌烈(淩統之子)、安軍中郎將呂據(呂範之子)等。
時人說吳國以張昭以為腹心,有陸遜、諸葛瑾、步騭等以為股肱,有朱然、朱桓等以為爪牙,分任授職,乘間伺隙,兵不妄動,所以戰少敗而江南安。
丞相顧雍率先說道:“臣聞兵法戒於小利,諸將求戰,都是想邀功名而為其身,不是為國家著想,陛下不應該聽從。”
顧雍,字元嘆,是大名士蔡邕的弟子,才思敏捷,勤奮好學。顧雍沉默寡言,舉動得當,又正直不屈。孫權對他十分敬重和信任,讓他繼任吳國丞相,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
孫權聽後沉默不語,過了一會轉頭望向張昭,問道:“張公有何見教?”
張昭,字子布,是吳國元老重臣,在江東素有名聲,號稱江東之望。
孫策臨死前託付張昭輔佐孫權,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這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主降,後雖然赤壁大勝,孫權也沒怪罪張昭。
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經常毫不忌諱地直言頂撞孫權,氣的孫權有時拔刀相向。
因為張昭政治能力很強,加上名望甚高,孫權才一再容忍。但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都棄之不用,先後用孫邵、顧雍。
張昭一臉嚴肅地說:“臣以為,蜀國與我國簽有盟約,對其所請不便加以拒絕,以免失信於天下;但是魏國此次傾國之兵,強大難惹,我們不可得罪,免得引火燒身,魏國秋後算賬。以臣之見,陛下可召見兩國來使,假意都答允所請,推託說調動兵馬需要時間,讓他們先回國覆命,但實際上我們都不出兵,靜觀其變便好。”
孫權聽了微微點頭,抬頭看見諸葛瑾默不作聲,笑著問道:“子瑜怎麼不說話?”
諸葛瑾,字子瑜,蜀漢丞相諸葛亮胞兄,吳國重臣。
諸葛瑾胸懷寬廣,儀表堂堂又溫文大方。與張昭截然不同的是,諸葛瑾同孫權無論談話、勸諫,從不急迫直言,只是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圖,點到為止。因此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
諸葛瑾與顧雍之子顧邵、張昭之子張承、步騭、嚴畯並稱“五君”,為人們所敬佩。
孫權對他也十分看重,每有大事就要徵詢他的意見。雖然諸葛瑾不如弟弟諸葛亮一樣擅長軍事,孫權稱帝后,仍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可見恩寵之至。
諸葛瑾作揖一拜,說道:“臣惶恐,蒙陛下生身養命之福,眼見蜀國節節勝利,臣卻不能為陛下開疆擴土,以報答萬分之一的恩德。臣認罪尚來不及,確實不敢說什麼。陛下英明神武,自有聖斷,臣唯陛下馬首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