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三國之武侯續命

第60章 東吳出場\r

讓我們把視線暫時從魏蜀挪開,來看看三國的另一主角——東吳。

長江自衝出三峽之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奔騰呼嘯一瀉千里,洶湧澎拜地流入江淮平原,然後在這裡轉個了近乎直角的大彎,浩浩蕩蕩地撲進了大海的環抱。東吳的國都建業,就坐落在這長江的轉彎之處。

建業(今南京)古稱金陵、秣陵,北有坦蕩遼闊的江淮大平原,東有富庶秀麗的長江三角洲,南有煙波浩淼的太湖,西有岡巒起伏的山嶺。它外有滔滔的江流環繞,內有錯落的山丘環抱,秦淮河像一條玉帶橫穿城中,玄武湖像一塊明鏡擺放正在城邊。城內山地、丘陵、平原、河渠和湖沼星羅棋佈,縱橫交錯,雄偉多姿,昔日諸葛亮赤壁之戰出使東吳時,也不由地驚歎:“龍蟠虎踞,真是帝王之宅!”

建業得天獨厚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這座重鎮的主人便是東吳大皇帝孫權。

孫權,字仲謀,東吳帝業開創者。

孫權繼承父兄之基業,勵精圖治,獨霸江東。尤其是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孫權的地盤大為擴充套件,根基更加穩固。

為了爭奪天下,孫權審時度勢,將國家治所(都城)遷到秣陵,在石頭山上修築了“石頭城”,並將秣陵改名為建業,以示他建功立業、稱霸天下的雄心壯志。

此後,孫權為了和劉備爭奪荊州,曾一度把都城西遷至武昌,抵近前線督戰。

後呂蒙白衣渡江大敗關羽、陸遜火燒連營擊潰劉備,荊州的形勢得以穩定,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建立大吳,並把國都再次遷回建業。

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已經形成,吳國佔有三峽以東、長江以南的廣東地區,根基牢固,孫權便開始興修都城。新築的建業城周長二十餘里,左有鐘山之險,右有石城之固,雄壯一時,成為了可與魏國洛陽、蜀漢成都相比的天下大都會。

說起孫權,論用兵,不如曹操,論仁德,不如劉備,但是要說屈身忍辱,審機察變,孫權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結劉備以抗曹操,後悖義負漢,忍勾踐之辱,屈身事曹,稱臣於魏,後又再結援於漢,左右搖擺,唯利是圖。

孫權有勾踐之志,也有英傑之氣。

孫權有雄才,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授周瑜於危難,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伍,任陸遜於無名。

當此之時,孫權麾下謀臣如雨,猛將如雲。武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十二虎臣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淩統、徐盛、潘璋、丁奉等,文有江東之望張昭、諸葛瑾、顧雍、步騭、潘俊、呂範等重臣。

於是破操赤壁,禽羽荊州,敗備夷陵,此三者都是當世雄傑,皆摧其鋒,遂成鼎立之勢,就帝王霸業。

但是孫權性格多猜忌,果於殺戮,又勇而好鬥,曹操既死,丕、叡繼世,孫權以為中原有可圖之機,便屢屢北伐。

但是孫權的名將已死喪殆盡,東吳又多水軍,不擅陸戰。所以前後數次攻魏,都無功而返。

此次魏蜀洛陽大戰,雙方都遣使通好孫吳,邀其夾擊。兩國使者到來後,孫權便緊急召集文武商議此事。

東吳都城建業太初宮中

孫權抖了抖手中兩封使者書信,巡視著臺下眾人,問道:“如今魏蜀兩國都來求援,前線諸眾將紛紛上書請戰,眾卿以為如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