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朝廷,仍以尚書令蔣琬為首,朝臣有衛尉陳震、執金吾尹賞、大長秋梁虔、大鴻臚梁緒、尚書僕射李福、尚書習忠、光祿大夫向朗、侍中郭攸之、左中郎將杜瓊、諫議大夫費詩、黃門侍郎陳祗、黃門侍郎郤正、勸學從事譙周、太學博士許慈、成都令何祗等人。
武將中,外庭以揚武將軍鄧芝為首,負責統領京城宮外兵馬,內撫蠻夷,外交吳國。麾下有騎都尉張紹(張飛次子)、長水校尉諸葛均(諸葛亮之弟)、屯騎校尉孟光、司鹽校尉岑述、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典曹都尉劉幹、參軍都尉來忠、諫言都尉習隆、中堅都尉向充等人。
皇宮之中,以虎賁中郎督侍中董允和中領軍向寵為首,其中董允加拜輔國將軍,既掌管宮中宿衛親兵,又負責處理皇宮事務,匡正後主劉禪。
中領軍向寵,與董允一文一武共同統帥宿衛軍。
麾下有虎賁中郎將糜威、羽林中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羽林左部督陳曶、羽林右部督鄭綽(兩人皆是劉禪舊日做太子時的東宮衛士長)率禁兵保衛京城和宮城。
南中庲降都督軍
劉備入蜀後,按照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方針在益州南部、南中地區設定戍衛重鎮,是蜀漢政府在南中地區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也叫庲降都督。
諸葛亮北伐,南中穩定也是功不可沒,於是南中眾人也得到重點升遷。
庲降都督由博陽亭侯、奮威將軍馬忠擔任,馬忠是劉備盛讚的賢才,麾下有名將張嶷,為撫戎將軍。
兩人共同穩定南中,操練兵馬,併為北伐前線提供戰略物資和蠻族兵員。
另有南蠻王孟獲、王后祝融領象兵隨時準備支援北伐。
江州都督軍
江州是戰略要地,進可支援諸葛亮北伐,退可維護巴地的穩定。而且控制長江航線,扼守入蜀咽喉要道,確保成都及大漢政權的安全。
江州都督府是蜀漢政府在江州設立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就是江州都督。
江州都督由國舅吳懿族弟後將軍吳班擔任,吳班領兵坐鎮巴地,休兵講武,聽候前線丞相調遣,支援北伐,並領水軍防禦長江航線。
另有以果烈著稱的前關羽部將、廣武將軍廖化,蜀地俊傑、護軍將軍柳隱等人,作為吳班副手,南郡閻宇任命為綏南中郎將,駐守江州。
永安都督軍
永安,是蜀漢政府在吳蜀邊境設定的戍衛重鎮,是蜀漢政府在當地的最高軍、政機構,其最高統治長官就是永安都督。
永安作為吳蜀國界,是入川的第一道屏障,既吳蜀已經聯盟,後方又有江州大軍鎮守,則永安無須重兵駐防。
但是吳人狡詐,還需大將鎮守,密切關注吳國動向。待天時有變,可為伐吳前線,順流而下,一鼓作氣攻滅,以雪荊州之恨。
永安都督由忠勇與趙雲齊名的猛將、徵西將軍陳到擔任,統領永安常備軍及白毦精兵,威懾東吳;
襄陽人羅憲素有才名,任命為副軍中郎將,協助永安都督陳到,負責日常軍事防禦;
宗預,因文武雙全,被任命為右中郎將,調至永安前線與東吳外交,兼顧永安日常軍政;
至此,蜀漢多路大軍集結完畢,北伐,再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