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三國之武侯續命

第18章 約法三章 \r

長安丞相府

這日,姜維有事拜見諸葛亮,剛進門,就見諸葛亮坐在案臺前,面色凝重。

姜維不由的上前作揖問道:“丞相可是心中有難事?我願為丞相分憂。”

諸葛亮一看是姜維,笑著過來拍著他的肩說:“原來是伯約啊,不必多禮了,我們入內坐下說話。”

待兩人坐定,諸葛亮邊搖扇邊嘆道:“不瞞伯約,今日得洛陽探報,魏帝曹睿原想遷都,卻遭中書令蔣濟勸阻,並獻上堅守待援、呼應西北內外夾擊之策。暫且不論此訊息是否確切,就算是魏軍故意洩露,也是正中我軍要害,所以憂愁。伯約可有什麼見教?”

姜維低頭沉思了一會,說道:“我軍新得西北,當求穩固,魏帝遷都於我有利。等到我軍安定後方後,時間一久,洛陽唾手可得。但如果魏軍聚眾堅守洛陽,那麼西北諸郡將受到震動,我進退都為制肘。蔣濟與司馬懿交好,果然同樣見識深遠。”

“伯約知己知彼,也不輸蔣濟。既然已知其謀,伯約可有應對之策?”諸葛亮欣慰的點頭問道。

姜維抱拳笑著說:“丞相謬讚了。丞相屢次教誨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攻心,其下攻城。如今既然魏軍已有防備,我們不可貿然出兵,當以穩固後方為上策。”

姜維頓了頓,“我有一計,獻於丞相。

第一,可將大軍散開,扼守入關要道,使魏軍放鬆,放棄聚眾堅守之計,久而久之魏帝驚懼,必遷都遠遁,那麼我們可安心發展後方。

第二,後方穩固首在人心,郭淮久經西北,根深蒂固,是司馬懿之下西北第一人。如果能得他相助,則一呼百應,眾心皆服。況且郭淮等人精於戰騎,其部下西涼軍也為天下驍銳。我軍如果能得到西涼鐵騎必定如虎添翼,他日金戈鐵馬,縱橫天下無敵!”

諸葛亮拍著手掌,高興的說道:“好計謀!伯約見識超群,正合我意!”

“不過…”諸葛亮又停了下來,微笑著說:“我也知道知郭淮久得人心,但是聽聞他是忠貞勇烈之士,恐怕不願降,伯約可還有計策?”

姜維笑道:“忠臣自古不事二主,但是我以為道義分大義和小義,丞相心懷天下蒼生大義,我甘心追隨,以丞相之德,也必定可以感化郭淮。”

諸葛亮讚許的點了點頭:“伯約和我真是心靈相通。走,看我用三寸不爛之舌,去說得郭淮降服!”

長安獄中

郭淮等人,自從被擒,便聽聞西北魏軍全軍覆沒,長安也丟失了,於是心灰意冷,一心求死,堅決不降。因此被暫押在長安府衙大牢,聽候發落。

這日,郭淮身戴枷鎖,坐在牆角,遠遠望見諸葛亮等人開門進入,便猜到七八分來意,大聲罵道:“諸葛村夫,別來做說客,我如今被擒,但求一死,快來殺我,別的無話可說!”

姜維見郭淮無禮,正想指責,諸葛亮攔下,揮了揮手。

“伯約,讓人開啟枷鎖,你們都在外面,候著吧。”

“丞相,這.....”姜維面露難色,這有點危險了,萬一郭淮.....

只見諸葛亮微笑著搖搖頭,姜維只好照辦。

遣散眾人後,諸葛亮單獨與郭淮對坐。

郭淮摸了摸手腕,冷笑道,“都說諸葛亮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想到你膽子倒是不小,你就不怕我趁機殺了你?”

諸葛亮哈哈笑了兩聲,“我敬重將軍,所以如此坦誠相待,我亦知將軍也是重信義之人,斷斷不會使用偷襲的伎倆!”

郭淮轉過頭,冷哼一聲,“哼,少來這一套,說得你好像很瞭解我一樣。”

諸葛亮微微一笑,“所謂知己知彼,我既然能擒住將軍,自然是瞭解一些的。將軍出身名門,文武雙全,智謀出眾。我北伐屢屢受挫,皆有將軍的緣故。雖是敵人,但我心中仍是敬佩。不僅如此,將軍明知司馬懿難救,仍然願意賭上身家性命,全力相援,只為知遇之恩。由此可見,將軍還是一個忠義仁厚之人!”

郭淮嘆了一口氣,語氣緩和了許多,“終究是我無能,牽累了三軍......”

諸葛亮搖搖頭,“此戰乃是天意,非戰之罪,將軍不必自責。說實話,將軍已經做得很好了,足以對得起司馬懿對將軍的恩情。”

郭淮閉上眼,微微頷首,“我確是盡力了,敗在你手上,我無話可說。但求一死,別無他言!”

諸葛亮一愣,隨即微笑著問道:“將軍此言差矣......咳咳,將軍既然是重情重義之人,可知何是道義?”

郭淮雖然不明白諸葛亮是什麼用意,仍然睜開眼,朗聲回道:“食君之祿,為君效力,這是道義;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這是道義;敗軍之將,但求一死,這也是道義!”

諸葛亮讚許地說:“將軍不愧是真豪傑!不過,你家大都督在分別前,曾囑託將軍帶領眾人保全性命,將軍答應了,是也不是?如此將軍一心求死,有負承諾,這也是道義嗎?”

“這……”郭淮一時語塞。他不知道諸葛亮為何會知道司馬懿說的話,不過這也的確是事實。

諸葛亮見狀,趁機繼續說道:“將軍自認是守道義之人,如今卻身懷四不義而不自知,豈不可悲可嘆!”

郭淮大怒,”你胡說,我哪有四不義?你且說來!”

諸葛亮微微一笑,隨即換上一副鄭重的模樣,”其一,大丈夫受人囑託,當信守諾言。將軍為成就一己身後私名,卻將承諾拋之腦後。將軍一死,辜負囑託,這是不義。

其二,將軍一心求死,那麼眾部將也將跟隨。雖說將軍並無強求,但這卻是以義氣相逼。將軍一死,累及部下,這是不義。

其三,將軍死後,魏軍降卒必人人自危,群情不穩。我軍如不能制,萬般無奈下只能坑殺降卒。將軍一死,累及三軍,這是不義。

其四,如果我軍坑殺降卒,則西北諸郡必然震動。而我大漢想進軍中原,必須後方穩固,這樣一來,少不了武力鎮服,無辜流血。將軍久在一方,一死卻累及一州百姓,這是不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