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毅拆開信封,抽出信紙。函件內容並非例行的“潛力摸底”,而是措辭更為嚴峻的預警:
“絕密·緊急”
“據可靠情報渠道顯示,近期發現不明國籍高空偵察機,頻繁於我國西北及東北部分重點工業區域上空進行異常低近偵察活動,飛行軌跡詭秘,高度超出現有防空武器有效射程。
其偵察目標疑似指向具備戰略價值的軍工生產單位。鑑於你廠(紅星第三機械製造廠)地理位置及擔負重要生產任務,現命令你處:”
“一、立即制定並實施反高空偵察偽裝及隱蔽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廠區及關鍵設施暴露風險。”
“二、強化廠區及周邊空情監視能力,探索建立簡易早期預警機制。”
“三、全面檢查防空預案及火力配置有效性,確保遭遇突發空情時,具備最低限度自衛能力,堅決保衛國家財產及核心機密安全。此令!”
石毅的目光在“高空偵察”、“超出常規防空射程”、“核心機密安全”幾個字眼上反覆停留,指尖無意識地在冰冷的桌面敲擊。
窗外的三機廠,依舊機器轟鳴,一片繁忙,但他彷彿能透過屋頂,看到那片看似平靜卻危機四伏的天空。敵人,果然將目光投向了這裡,那份因強大武裝而獲得的底氣,瞬間被更強烈的警惕所取代——未來的威脅,已從地面悄然延伸至高空。
三機廠會議室內,氣氛凝重如鉛,門窗緊閉,燈光昏黃,只有石毅低沉而清晰的聲音在迴響,如同作戰部署。
“形勢嚴峻啊!”石毅將公函影印件推到桌子中央,“敵人的眼睛,已經盯上了我們頭頂的天空,高空偵察,超出我們現有高炮射程,常規偽裝效果有限,被動挨打不是辦法,必須建立預警之眼。”
他銳利的目光掃過核心成員:技術科科長楊工,人事保衛科科長李靜雅,後勤處處長周慧蘭,警衛連長李建軍。
“預警之言?”楊工皺緊眉頭,對這個陌生的名詞充滿疑惑,“廠長,這……”
“就是雷達!被動雷達。原理也並不複雜,”石毅拿起粉筆,轉身在臨時架起的黑板上快速勾勒,“核心在於捕捉目標本身輻射的電磁波,不用發射雷達波去照射它,這樣極其隱蔽,不易被對方察覺。
想象一下,敵人的偵察機,只要開機工作,它的無線電通訊、導航裝置、甚至是發動機點火系統,都會輻射出特定頻率的電磁波。
我們只需要建造一個極其靈敏的接收天線陣列,配合精密的訊號放大和分析裝置,就能像黑暗中捕捉螢火蟲一樣,捕捉到這些微弱的訊號,從而判斷其方位、距離甚至型別。”
石毅的講解深入淺出,他已經兌換了被動雷達的資料,但還是慢慢研究的留點痕跡的好,將“被動雷達”這個超越時代的概念,用五十年代工程師能理解的語言描繪出來。他著重強調了其隱蔽性優勢——這正是應對高空偵察的關鍵。
“楊工,這是你負責的任務。”石毅語速飛快,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立即抽調可靠人手,組建‘無線電訊號監測研究小組’,名義就是研究廠區周邊複雜地形對通訊的干擾問題,為建立更可靠的通訊網路打基礎!你需要:”
“1.設計並建造大型定向接收天線陣列,選址就在廠後我們控制的最高山峰上,利用山體自然遮蔽。”
“2.蒐集、修復、改造一切能找到的高靈敏度無線電接收裝置,老式雷達的接收單元、繳獲的敵特電臺、甚至大功率電子管收音機的高放部分,都可以拆解研究,這方面周處長會配合你。”
“3.組織人員學習、研究無線電訊號頻譜特徵分析。
目標:能夠區分正常民用訊號和可疑的、可能是偵察機輻射的特定頻率訊號。
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但必須立刻開始,我們要在敵人眼皮底下,豎起一隻‘看不見的耳朵’!”
楊工眼神發亮,石毅描繪的藍圖雖然艱難,但方向清晰可行。他用力點頭:“明白,廠長。我馬上組織人手,抽調可靠骨幹進行研究。”
石毅點點頭,目光轉向李建軍,眼神陡然變得無比銳利:“李連長,防空偽裝與火力布控,是你負責的任務,更是最後一道生死防線!要求:”
“1.偽裝欺騙:立即組織力量,在廠區外圍開闊地、甚至山頂,大規模構建假目標。
用木頭、帆布、廢棄油桶搭建偽裝成車間、倉庫、甚至大型裝置的輪廓,特別是我們真正的車間,進行自然偽裝,務必做到從高空難以分辨真偽。”
“2.火力布控:立即啟動‘堡壘’計劃第二階段——防空陣地建設。
將我們手中的‘大殺器’,部署到預設的、經過嚴密偽裝和加固的防空陣地中去。”
CS/LM12轉管機槍陣地:選擇廠區周邊制高點、視野開闊且便於隱蔽的山頂,構築半地下式或依託天然巖洞的加固工事。
預設多個備用陣地,陣地間有隱蔽通道相連。每個陣地必須能快速接通電源(柴油發電機置於更隱蔽處),並儲備充足彈藥。
目標:利用其超高速射速和彈幕覆蓋能力,在中低空編織死亡火網,只要敵機進入射程,直接火力覆蓋。
巴雷特反器材狙擊陣地:選擇視野極佳、極其隱蔽的狙擊點(如山頂巨石堆、廢棄高爐內部改造等),構築單人掩體。
目標:利用其超遠射程和巨大威力,在極限距離上對低空慢速偵察機或直升機進行精確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專打要害部位(如發動機、油箱、航電艙)!
89式重機槍防空應用:雖然射高有限,但部署在廠區關鍵建築屋頂(如辦公樓、總裝車間)預設的、經過偽裝的加固平臺上,利用其12.7mm彈藥的威力,形成最後一道近程低空攔截圖障,同時也能有效壓制可能伴隨偵察機出現的低空突防或空降力量。
“3.空情警戒:警衛連全員進入最高戰備狀態。
建立二十四小時對空瞭望哨制度,山頂天線陣列附近、各防空陣地、廠區制高點,必須時刻有雙人瞭望哨,配備高倍望遠鏡和簡易測距儀(可用炮隊鏡改裝),並與連部保持有線電話暢通。
發現任何異常空情,無需請示,立即按預案拉響防空警報,各火力單元按預定方案進入戰鬥位置。”
李建軍“唰”地起身,胸膛挺得如同鋼板,眼中燃燒著戰鬥的火焰:“是!堅決完成任務!
我立刻組織全連骨幹進行陣地勘察選址,同時安排人手全力構建。
防空警報系統和瞭望哨通訊線路,三天內確保暢通無阻,請廠長放心,只要敵人的飛機敢來,進入射程,定叫它有來無回。”
會議結束,整個三機廠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戰爭機器,在“生產”與“備戰”的雙重軌道上高速運轉。
廠區外圍,警衛連的戰士們揮汗如雨,砍伐木材,架設帆布,用最原始的方法構築著足以亂真的假車間、假倉庫,塵土飛揚中,一片“虛假繁榮”的工業景象正在成型。
而真正的核心——後山的峰頂,楊工帶領的技術小組正在艱難地架設起巨大的、由廢舊天線改造拼接而成的定向接收陣列,石毅也在旁指導,周慧蘭去找關係弄材料。。
山頂隱秘位置,李建軍親自帶隊,在選定的險要位置,秘密開鑿、加固著一個個如同猛獸巢穴般的防空工事,沉重的CS/LM12機槍和巴雷特被小心翼翼地運入預設陣地,冰冷的槍口悄然指向蒼穹。
就在這緊鑼密鼓的防空網編織過程中,一個意想不到的“訪客”,打破了石毅的部署節奏。
一輛風塵僕僕的軍綠色吉普車,未經提前通報,直接駛入了三機廠大門。
車上跳下一位身著筆挺校官軍服、身材魁梧、面容剛毅的中年軍人,肩章上的兩槓三星顯示著上校軍銜。他身後跟著兩名精悍的警衛員。
“同志,請問石毅廠長在嗎?我是軍區直屬防空團團長李振國,有緊急軍務需要面見石廠長。”李團長聲音洪亮,帶著軍人特有的雷厲風行,眼神銳利地掃視著廠區。
門衛不敢怠慢,立刻通報。石毅聞訊心中一凜——防空團長?在這個敏感時刻突然造訪?他壓下疑慮,親自迎到廠辦樓下。
“李團長,歡迎歡迎!我是石毅,不知李團長大駕光臨,有失遠迎。”石毅熱情地伸出手,臉上帶著恰到好處的驚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