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五二開局的漫漫人生路

第171章 金烏正式開始研發

錢偉教授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年輕的“金烏”工程總指揮——石毅。軍人的剛毅寫在臉上,但那雙深邃的眼睛裡,卻閃爍著超越其年齡和身份,對前沿科技的深刻理解甚至是…某種難以言喻的篤定。

“石旅長,客套話就不必說了。”

錢偉鬆開手,語氣急切而真誠,“來的路上,我反覆思考了您透過保密渠道傳遞過來的那些基礎公式和磁場位形構想…精妙,甚至是顛覆性的。

很多思路我聞所未聞,但數學上卻嚴絲合縫,直指約束穩定性的核心難題。我迫切想知道更詳細的內容,尤其是關於湍流抑制和邊界局域模控制的設想…”

石毅心中暗暗點頭,不愧是頂尖學者,一眼就抓住了聚變研究中最棘手問題的關鍵。

他抬手示意:“錢教授,您的心情我理解。但在這裡,安全第一。請先這邊進行身份複核和保密條例簽署。”

他引著錢偉走到指揮部內側的一個隔間,錢偉在保密專員監督下,簽署了厚厚一摞終身保密協議。

完成後,石毅才將那份絕密的“金烏”工程第一階段技術路線圖副本,鄭重地交到錢偉手中。

“這是工程的頂層設計和現階段目標,裡面包含了您剛才所關心問題的部份理論框架和工程實現思路。

但更深入的細節,還要正式開始才行。您先熟悉一下,半小時後,我們有一個關於超導磁體和等離子體啟動的核心技術討論會,咱們先聊一下”

錢教授如獲至寶,幾乎立刻就沉浸了進去,手指無意識地推著眼鏡,嘴唇微動,默唸著那些複雜的公式和引數,時不時發出低聲的驚歎或陷入沉思。他隨便找了張椅子坐下,完全忘記了周遭的環境。

石毅沒有打擾他,轉身繼續處理雪片般飛來的檔案和請示。指揮部的電話鈴聲、加密電報的滴答聲、參謀人員壓低聲音的彙報聲交織在一起,與窗外遠處工地傳來的隱約轟鳴形成一曲緊張而忙碌的交響樂。

半小時後,臨時改建的絕密會議室裡,煙霧繚繞。儘管貼著禁菸標識,但幾位被緊急召來的老專家還是忍不住點上了煙,試圖用尼古丁來壓制內心的震撼和焦慮。

參加會議的除了石毅和剛剛初步消化了部分資訊、眼神發亮的錢偉,還有另外幾位核心人物:

吳教授,材料學泰斗,此刻眼睛死死盯著面前攤開的“第一壁材料效能要求”圖表,手指在上面無意識地敲擊著,旁邊放著一份幾乎沒動過的飯菜。

趙工程,一位參與過多個重大國防基建專案,經驗極其豐富的資深工程師,負責“金烏”裝置的實體建造和總裝。

他面前鋪著“金烏”地基施工圖和初步裝置結構圖,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不斷用計算尺敲打著圖紙上幾個應力集中的關鍵部位。

陳工也在場,負責協調和記錄。

石毅站在主位,背後的黑板上已經寫滿了複雜的符號和公式。會議直接進入了最核心的議題。

“同志們,‘金烏’計劃已經啟動,時間不等人。”

石毅開門見山,聲音沉穩,“我們現在面臨幾個首要技術瓶頸。第一個,超導磁體。這是約束‘太陽’的籠子能否成型的關鍵。老趙,你先說施工面臨的極限挑戰。”

趙工程狠狠吸了一口煙,吐出的煙霧讓他的眼睛微微眯起:“旅長,各位專家。最大的問題是尺寸、精度和低溫環境的協同保障。”

他拿起教鞭,點著結構圖上的巨型環形真空室和環繞它的D形超導線圈。

“按照設計,整個託卡馬克裝置的核心部件,直徑超過二十米。這已經不是實驗室裝置,而是巨型工程機械。我們要在深達數十米的地下洞庫中,將它像搭積木一樣,但又是毫米級精度地組裝起來。”

“每一個線圈,重達上百噸,需要用特殊工裝吊裝、定位。而它們之間的磁場相互作用力是天文數字,支撐結構必須能承受住執行時巨大的電磁應力,同時還要保證在液氦溫度下(接近絕對零度)不發生形變或脆裂。”

“還有,所有線圈必須被封裝在巨大的杜瓦容器中,維持極端低溫。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的低溫製冷系統,並且保證其管道與每一個線圈的精密對接,真空絕熱層的鋪設不能有絲毫洩漏。

這對焊接工藝、材料處理、現場清潔度都是地獄級的要求。我們現有的工程經驗裡,沒有先例可循。”

會議室裡一片沉默。趙工程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像是橫亙在面前的一座大山。

石毅看向錢偉:“錢教授,磁場方面,您有什麼看法?特別是關於設計本身和工程實現之間的鴻溝。”

錢偉推了推眼鏡,眼神銳利:“石旅長的原始設計…堪稱天才。它採用了一種非理想磁流體動力學(MHD)穩定性最佳化後的先進託卡馬克位形,理論上可以極大抑制等離子體的大尺度不穩定性。但是…”

他話鋒一轉,指向黑板上的一個公式:“正如趙工所說,工程誤差會直接破壞這種精巧的平衡。線圈繞制的微小誤差、安裝定位的偏差、甚至是材料冷卻時不均勻的收縮…都會導致實際磁場與設計磁場出現偏差。這些‘誤差場’是等離子體破裂的主要誘因之一。”

“我們必須建立一套極其嚴苛的製造公差標準和現場測量校正體系。每安裝一個部件,都需要實時測量其產生的磁場,並與理論值進行比對,必要時甚至需要動態調整後續部件的安裝或透過輔助線圈進行補償。這需要發展出一套全新的工程-物理反饋流程。”

石毅點頭:“錢教授切中要害。誤差場控制是最重要的。這件事,請錢教授牽頭,立即組建一個聯合小組,成員包括物理學家、測量專家和趙工手下的頂尖工程師。一週內,我要看到初步的誤差容限標準和現場校正方案草案。”

“沒問題!”錢偉立刻應下,眼中充滿了挑戰的興奮。

“下一個問題,材料。”石毅的目光轉向吳教授,“吳老,您那邊情況如何?”

吳教授抬起頭,聲音沙啞:“難!非常難!‘炎陽-I’改進型在中子輻照下,腫脹率仍然超標。更麻煩的是,面對上億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第一壁材料不僅要抗輻照,還要能承受極端的熱負荷——瞬間的粒子流和輻射衝擊,堪比太陽表面。”

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單的示意圖:“等離子體並非完美約束,總有少量高能粒子會逃逸出來,撞擊第一壁。

還有執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邊緣局域模,就像太陽耀斑一樣,會瞬間釋放巨大能量,沖刷第一壁表面。

現有的材料,無論是傳統的鎢、鉬,還是我們試驗的合金,在反覆的熱衝擊下,會疲勞、開裂、甚至熔化蒸發,雜質進入等離子體,會導致冷卻甚至破裂。”

“而且,”吳老加重了語氣,“氚滯留是個大問題。氚是燃料,也是放射性元素。它會被材料吸收,滯留其中,不僅造成燃料損失,更會帶來嚴重的放射性汙染和退役難題。

我們需要的是低活化、耐輻照、抗熱震、低氚滯留的‘神奇材料’。”他的語氣裡帶著一絲絕望,因為這聽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會議室裡的氣氛更加凝重。材料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石毅沉默了片刻,走到保險櫃前,輸入密碼,取出了另一份更厚的檔案,封面標註著“金烏-材料篇”。

“吳老,各位,請看這個。”他將檔案遞給吳教授。

吳老疑惑地接過,翻開第一頁,眼睛就猛地瞪大了。上面不是具體的配方,而是一些顛覆性的材料設計理念和從未聽說過的技術路徑。

“奈米氧化物彌散強化…原位複合材料…功能梯度材料…仿生多層結構…針對氚滯留的奈米陷阱設計與氫同位素滲透阻擋層…”

他喃喃地念出這些詞彙,每一個都衝擊著他的認知體系。後面還附有一些簡化的製備工藝思路,例如機械合金化、火花等離子燒結等概念性的技術。

“這…這是…”吳老的手開始顫抖,這些思路如同在他漆黑一片的研究道路上,突然點亮了無數盞明燈,雖然每一盞燈指向的道路依然崎嶇,但至少有了方向。

尤其是那個“仿生多層結構”,模擬貝殼珍珠層的結構設計來分散應力抵抗裂紋擴充套件,簡直是神來之筆。

“這些…可行嗎?尤其是這些製備工藝…”吳老的聲音帶著激動和不確定。

“理論完全可行,工藝需要攻關。”

石毅斬釘截鐵地說,“集中全國最好的材料研究力量,包括中科院金屬所、原子能院的相關實驗室、各大高校的重點團隊,以這些思路為指引,成立金烏材料攻關聯合體。

您來總負責。要人給人,要裝置調裝置,需要進口特殊儀器或原料,打報告,我特批。

我們的目標不是一步到位做出完美材料,而是儘快拿出工程驗證件,滿足‘金烏’第一次放電實驗的最低要求,哪怕壽命只有幾個小時,只要證明它能工作,就是勝利!”

吳教授深吸一口氣,彷彿瞬間年輕了十歲,眼中的疲憊被熊熊燃燒的鬥志取代:“我明白了!有這些方向,就算拼了這把老骨頭,我也要把它搞出來,我請求立刻協調相關單位和技術骨幹。”

“陳工,配合吳老,立刻擬定名單和資源需求清單,兩小時內報給我。”石毅雷厲風行。

會議接著討論了真空獲得與維持、等離子體加熱等面臨的難題。每一個都是硬骨頭,都需要打破常規,集中力量突擊。

石毅展現出了驚人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對技術細節的把握。

他並非事必躬親,但總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做出果斷的決策,分配資源,指定負責人,設定近乎苛刻但似乎又留有餘地的時限。

他的權威並非僅僅來自職務,更來自於他拿出的那份近乎完美的技術藍圖,以及他對其深刻的理解和轉化能力。

會議持續了整整四個小時,結束時已是深夜。各位專家帶著沉重的任務和興奮的心情匆匆離去,指揮部再次剩下石毅和幾個核心參謀。

陳工整理著會議紀要,忍不住低聲道:“旅長,這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很多技術,聽起來都像是…科幻一樣。我們真的能在短時間內…”

石毅走到窗邊,看著外面基地星星點點的燈火和更遠處“金烏”工地如同白晝的光芒,聲音平靜卻充滿力量:“陳工,我們沒得選。國家也沒時間等我們按部就班。

‘金烏’提供的不是科幻,是經過…驗證的可行路徑,雖然充滿了挑戰,但每一步都踩在物理和工程的基石上。我們要做的,就是用人力和決心,把這條路徑從紙上變為現實。”

他轉過身,眼神銳利:“通知警衛營,從即日起,‘金烏’工地區域安保等級提升至最高階。

所有進出人員、物資,實行三重檢查制度。技術區實行物理隔離和電子遮蔽,所有科研人員的通訊僅限於內部線路,且受到監控。絕不能有任何技術細節外洩。”

“是!”

隨後的日子,鷹嘴崖基地及其周邊區域,變成了一個巨大而高效的秘密漩渦,以一種近乎狂暴的態勢,吞噬著全國匯聚而來的頂尖人才和寶貴資源。

每天,都有掛著特殊牌照的車輛在嚴密護送下駛入基地,下來的多是些戴著眼鏡、氣質非凡的中老年人,或者是一些眼神狂熱、不修邊幅的年輕人。

他們被直接送入地下指揮部或臨時搭建的、守衛森嚴的實驗室,然後便很少再露面。

他們的名字在很多領域如雷貫耳,但在這裡,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代號——金烏研究員。

大量的物資和裝置透過各種隱蔽渠道運抵。有整車的特種鋼材和合金錠。有需要恆溫恆溼運輸、貼著外文標籤的精密儀器零件。有需要液氮罐儲存的超導材料樣品。甚至有整臺的進口大型真空熔煉爐和燒結裝置被拆解後運進來,在臨時廠房裡重新組裝除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