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是否於修行細節上有所疏漏?如吐納時辰、靈氣導引、心境調整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三者,便是悟性與毅力。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三年瓶頸,或已消磨你部分銳氣。
當靜心內省,找出癥結,或尋師長益友切磋,或閉關苦修,以求突破。
切忌心浮氣躁,自怨自艾。”
這位記名弟子聞言,面露慚色,連連稱是。
又有一位張家後輩,看上去年紀尚幼,約莫十四五歲,怯生生地問道。
“老祖宗,我……我下品靈根,大家都說我仙路無望。我……我真的不能修仙嗎?如果不能,我又能做什麼呢?”
他聲音帶著哭腔,顯然為此苦惱已久。
張師叔看著這個稚嫩的後輩,眼神中充滿慈愛。他溫和地說道:“孩子,莫要哭泣。靈根優劣,確是仙途之始的一道天塹。下品靈根,修行速度遠遜於常人,此乃事實。”
“但,仙路漫漫,若你心志堅定,肯下百倍苦功,亦能有所成就。我宗門之內,亦有下品靈根築基之先例,雖艱難萬分,卻也證明了事在人為。”
“即便此生無望大道,修仙亦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你身具靈根,便是與天地靈氣有緣。即便只修到練氣一二層,也能讓你比凡人少生疾病,多享數十年光陰。在這數十年中,你可以學習一技之長,可以是煉丹、制符、培育靈植,也可以是經營家族庶務。記住,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莫要輕賤了自己。”
那少年聽完,淚眼婆娑,卻重重地點了點頭,眼中重新燃起一絲光芒。
羅宇在一旁聽著,心中卻掀起了與旁人截然不同的波瀾。
他曾是元嬰老怪,俯瞰過億萬生靈,也曾在自己的宗門道場,對著座下無數弟子闡述過更為幽深玄奧的天地至理。
此刻,再聽這位壽元將盡的築基老者講述他對大道的“淺薄”理解,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人命數有定,而欲窮天理之道,羅宇深以為然。
何止修仙者?凡俗之人,到了而立之年,不也喜歡總結人生經驗,告誡後輩,試圖闡述他們眼中的道理麼?
這講道,與其說是一種傳承,不如說是一種生靈共通的本能與渴望。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對自身存在與宇宙關聯的叩問。
無論是凡人對世事規律的總結,還是修仙者對天道奧秘的探求,其核心,或許都源於這種不甘矇昧、試圖理解並超越自身侷限的探索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讓修仙者,從萬千生靈、乃至山精樹怪中脫穎而出,不僅僅滿足於活著,更渴望理解為何而活,如何活得更明白,更接近那永恆的道。
張玄清此刻的言語,對於曾經的元嬰老怪羅宇而言,其闡述的境界、深度和廣度上或許遠不能與自己當年的感悟同日而語,但其中蘊含的那份對道的虔誠與執著,卻讓他感到了久違的觸動。
天道無情,視萬物為芻狗,此言不虛。
但即便如此,一代又一代的生靈,無論凡俗還是修士,依舊如同飛蛾撲火般,向著那渺茫的道,奉獻著自己的全部智慧與生命。
所謂大道三千,條條皆可通往彼岸,亦條條皆佈滿荊棘。
張玄清所言,雖是築基修士的體悟,卻也飽含了他五百載歲月的沉澱,字字珠璣,對於臺下這些練氣、築基期的弟子而言,已是難得的甘霖。
問答之間,日頭已漸漸西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