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容清秀,身形雖顯單薄,但是那雙眼睛卻清澈如洗。
“諸葛玄之侄?”
“正是家叔。”
“你叔父言你‘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老夫倒要考考你。”
蔡邕撫須道:“《春秋》有言,君子大居正。然當今天下,何為正?又該如何居之?”
此問一出,堂內其餘四名少年皆是神色一動,齊齊望向諸葛亮。
這問題看似空泛,實則刁鑽無比。
直指當下最核心的政治倫理與現實困境:諸侯並起,漢室頹傾。
稍有不慎,便會落入空談或悖逆的境地。
諸葛亮略一思索,不卑不亢地答道:“回蔡師,學生以為,‘正’者,非地之正,乃道之正。天子,乃天下之正統,漢室,乃天下之正道。此為不可動搖之根本。”
“諸侯雖強,然其行或為割據,或為爭霸,皆是偏離正道。此為‘不正’。”
“至於如何‘居’之……”
諸葛亮的聲音變得沉穩有力:“君子處亂世,當如舟行於怒濤。外,當順勢而為,積蓄力量,待時而動;內,當堅守正道,明辨是非,不為外物所惑。如今陛下龍興關中,親賢臣,遠小人,興實業,育英才,此便是‘居正’之舉。”
“我等奉召而來,輔佐陛下,重振朝綱,便是行‘居正’之道。”
一番話,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既點明瞭漢室正統的法理,又切合了當下的現實,更不動聲色地表達了對天子的擁戴。
蔡邕渾濁的眼中,終於迸發出了一絲亮光。
好一個天縱奇才!
但他面上依舊平靜,只是淡淡道:“言之有物,尚可。入座吧。”
這兩個月來,他早被這群少年妖孽震驚得有些麻木了。
那個叫司馬懿的,城府深沉,見解老辣,不似少年。
那個叫陳群的,品行端正,法理精通;
還有龐統的奇思妙想,徐庶質樸剛毅……
也不知道陛下是從何處蒐羅來這許多怪物。
“是,蔡師。”
諸葛亮躬身一禮,在侍從的指引下,坐到了司馬懿身旁的空位上。
蔡邕繼續授課,諸葛亮凝神靜聽,很快便沉浸其中。
一個時辰後,經法課畢,蔡邕佈置課業,起身離去。
學堂內頓時活泛起來。
“在下陳群,字長文,潁川人士,痴長几歲,見過亮弟。”
那位最年長的少年率先起身,拱手為禮,言談舉止,溫文爾雅,盡顯大族風範。
“陳兄有禮。”
“在下諸葛亮,字孔明,襄陽人士。”
諸葛亮起身還禮。
“我叫徐庶,字元直,也是潁川人!”
那俠氣少年爽朗一笑,大步走來:“孔明,你剛才那番話,說得真好!聽得我熱血沸騰!”
他身旁那相貌奇特的少年也湊了過來,嘿嘿一笑,道:“在下龐統,字士元,南陽人。孔明,你家長輩說你有‘英霸之器’,我看你長得白白淨淨,文文弱弱,哪裡霸氣了?”
“士元,休得無禮!”
陳群輕聲斥道。
“嘿,就好奇問問嘛。”
龐統卻毫不在意,與徐庶勾肩搭背,二人似乎因性情相近,早已混得極熟。
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並不著惱。
正在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司馬懿也緩緩起身,拱手道:“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人。”
諸葛亮輕笑一下,亦拱手還禮道:“幸會,仲達兄。”
【注:早慧或早仕者,是會提前取字,標誌著成人職責】
【諸葛亮的這個字,還是來之前,諸葛玄剛為他取好的】
【陳群等人,也都是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