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期的尾巴,4月30日。
京城被勞動節前的躁動和出遊的人潮填滿,各大影院也迎來了假期的第一波觀影高峰。
然而,這個以休閒娛樂為主基調的檔期,卻被一部名為《活埋》的電影,硬生生撕開了一道壓抑、沉重、令人窒息的裂縫。
首映場結束後的午夜,社交媒體和影迷論壇率先炸鍋。
影迷/文藝青年陣地(豆瓣、時光網早期論壇):
“我操!曹煜牛逼!金熊實至名歸!這觀影體驗絕了!我在座位上差點把自己手指頭摳破!”
“全程手心冒汗,後背發涼!最後那聲嘶吼和黑暗…我特麼在影院裡呆坐了五分鐘才緩過神!”
“極簡主義的巔峰!曹煜的表演封神了!那種絕望感穿透銀幕!這才是電影的力量!”
“技術粗糙?放屁!這種粗糙恰恰是導演刻意追求的原始衝擊力!鏡頭語言精準得像手術刀!”
豆瓣開分直接衝上8.7分!長評短評如潮水般湧入,關鍵詞:窒息、震撼、表演封神、金熊實至名歸。
大眾社交平臺:
“什麼玩意兒?黑咕隆咚一個半小時就看一個人在棺材裡折騰?退錢!
太壓抑了!看得我胸悶氣短,出來差點吐了!五一節看這個?晦氣!
劇情呢?故事呢?就看他打電話求救?這也叫電影?白瞎了金熊名頭!
“
演員挺帥(像尊龍),但這也太遭罪了…心疼帥哥三秒鐘。
“帶女朋友來看的,開場半小時她就嚇得跑出去了…差評!”
《新京報》影評版:《\u0026lt;活埋\u0026gt;:一場關於生存的殘酷寓言,曹煜用極致影像拷問人性深淵》——高度讚譽其藝術成就。
《娛樂週刊》:《金熊\u0026lt;活埋\u0026gt;首日口碑兩極!觀眾:太壓抑看不懂VS影迷:年度最佳!》——客觀呈現爭議。
八卦小報:《範兵兵和高圓圓緋聞男友新片嚇哭觀眾!情侶慎入!》——標題黨博眼球。
影院經理的反饋更直接:退票率比平時高!不少觀眾中途離場!但與此同時,下午和晚上的場次,
尤其是核心商圈的藝術影院,上座率卻異常堅挺,甚至出現加場!票房資料在爭議中艱難爬升。
第二天,5月1日。爭論不僅沒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主流媒體深度介入,
央視電影頻道:特邀影評人辯論:
《活埋》是藝術傑作還是感官折磨?
支持者認為其拓展了國產電影的表達邊界和深度;
反對者則批評其過於極端,脫離大眾審美,甚至可能對部分觀眾造成心理不適。
《人民日報》文化版:發表署名評論
《金熊的啟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肯定了《活埋》的創新勇氣和國際認可,但也委婉提醒藝術探索需兼顧社會效益和觀眾接受度。
網路論戰白熱化:
挺埋派”和“埋人派”(指認為影片“埋”了觀眾好心情)在各大平臺掀起罵戰。
看不懂就是沒品位!“花錢找罪受就是藝術?”等論調層出不窮。影片的話題性(金熊、壓抑、爭議)反而吸引了更多好奇的觀眾買票入場,想親自驗證這到底是“神作”還是“深坑”。
在一片喧囂和爭議中,《活埋》的次日票房非但沒有跳水,
反而憑藉巨大的話題性和部分觀眾“不服輸”、“想挑戰”的心理,實現了逆跌!單日票房突破600萬人民幣!對於一部沒有明星(除了導演自己)、題材沉重、風格極端的文藝片,在五一檔取得這個成績,堪稱奇蹟!
就在網路吵翻天、媒體各種解讀、
影院經理看著忽高忽低的退票率和堅挺的晚場上座率撓頭時,曹煜的手機響了。
是韓三坪。
曹煜正坐在鼎天工作室的剪輯室裡,對著新劇本的分鏡草圖皺眉。
蘇晚安靜地坐在一旁,快速瀏覽著平板上關於《活埋》的實時輿情和資料包告。手機震動,曹煜看了一眼,接通,按了擴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