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每日到賬1億美金

第237章 極地遠征隊

林棟的話擲地有聲——極地遠征隊。

每個音節都在主控室內激起微小的漣漪,彷彿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水面。

“你是認真的?”

蘇珊眉頭微皺,目光停留在資料屏上那忽明忽暗的南極訊號點上。

她很清楚南極的惡劣環境。

哪怕在最溫暖的1月,沿海地區平均氣溫也只有零下30攝氏度。

內陸更是低至零下60攝氏度。

普通人在沒有專業裝備的情況下暴露20分鐘就會出現嚴重凍傷。

即便是進行過一次基因最佳化的她們,也沒辦法憑藉肉體長時間直面如此低的氣溫。

那邊的年降雪量換算成液態水僅僅15厘米左右,卻因極端寒冷幾乎無法融化。

並且,南北極的風速常年維持在每小時40-90公里,暴風雪時更可高達每小時200公里。

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是很難進行搜尋的。

林棟並未直接回應,而是輕點操作檯。

一幅三維地球投影旋轉至南極視角,幾個紅色訊號源點在東南極冰蓋下閃爍。

“蘇珊,雖然我們尚不清楚他們的實力究竟有多強,是否能對我們造成致命威脅,但我確信,如果我們現在不採取行動,等他們完成潛伏計劃後,後果將不堪設想。”

泰坦的全息投影穩定地顯現在操作檯另一側。

“先生,根據高維波動特徵分析,南極訊號源位於東南極冰蓋下方約2.37公里處,精確座標為南緯73°54′22″,東經100°36′09″。這個區域年平均溫度為零下57.5℃,冬季最低可達零下89.2℃,是地球上已知最寒冷的區域之一。位置錯誤可能性不超過1%。”

“北極呢?”林棟問道。

“北極訊號源位於格陵蘭西北部冰層下約1.28公里處,座標為北緯78°12′44″,西經68°08′17″。相較於南極,溫度稍高,年平均約零下32℃。但此處地形複雜,冰層不穩定,存在大量活動性冰川,地理位置更為危險。”

林棟輕敲桌面,全息投影隨即切換為兩個訊號源的波形對比圖。

南極訊號的波動幅度明顯更大,頻率更規律。

“我們先集中精力探索南極訊號源。它的穩定性和強度均高於北極,可能是主要的控制中心或能源節點。”

“林,這不是普通科考。”

蘇珊放下手中的資料板,直視林棟的眼睛,“你打算如何在零下近60℃的環境中活動?馬克戰甲的低溫適應性還未經過這種極端環境的測試。”

受材料限制,林棟目前製造出來的馬克戰甲還沒辦法像電影中那樣,肆意進出太空-270攝氏度的環境。

“所以我才需要你呀蘇珊,幫我一起改進馬克戰甲吧。”

林棟目光灼灼,“它現在能承受零下40℃的環境,但南極遠比這更苛刻。我們需要強化隔熱和能源系統,讓它能在零下90℃的環境中正常執行至少144小時。”

蘇珊迅速在平板上記錄著關鍵引數:“我會將絕熱材料升級為多層奈米氣凝膠複合結構,理論上能將熱損失降低92.7%。能源系統也需要重新配置,低溫會顯著降低能源轉換效率...”

奈米氣凝膠複合結構是林棟早前在研究超導材料時的副產品。

這種材料由奈米級氣凝膠基質與特殊金屬微粒組成,在常溫下呈半透明狀態,但在低溫環境中微粒會形成特殊排列,創造出近乎完美的絕熱層。

這種材料在太空探索中有著廣泛應用,也是林棟新一代馬克戰甲的關鍵組成部分。

“先生,”泰坦打斷道,“根據現有資料,抵達南極訊號源至少需要三重灌備支援:第一,低軌道高速航行器,能夠突破惡劣天氣限制;第二,極地穿越裝置,能在冰原上長距離移動;第三,深冰層鑽探裝置,能夠到達2公里以下的深度。”

“泰坦,我明白你說的這些技術難點。我們可以一一解決。先幫聯絡卡露拉,我需要讓她組織起一支經驗豐富的極地探險隊。”

“明白。”泰坦發出通訊請求。

蘇珊的眉頭依然緊鎖,“還有,林,南極受《南極條約》保護,任何活動都需要國際許可...”

話未說完,卡露拉的全息影像已經在會議桌前出現,身著黑色戰術裝備,表情肅穆。

“林總,泰坦已經告知我您的要求,我會盡快安排一支遠征隊並進行相應的極地訓練。另外,我們是否需要通知國際南極考察組織?未經許可的行動可能引發外交爭端。”

林棟搖頭:“國際組織效率太低,而且資訊容易洩露。我們需要最高效率、最低調的方式。泰坦,偽造一個冰下微生物研究小組的身份和許可證。有技術難度嗎?”

“沒有,先生。我將模擬奧斯陸科研中心的簽發流程,確保證件能透過所有驗證程式。預計需要48小時。”

林棟再轉向卡露拉。

“準備一架改裝完的X-89超音速穿雲機,加裝北風-4型抗冰防護系統和量子通訊模組。航程要保證至少能抵達南極點後還有50%燃料儲備。”

X-89超音速穿雲機是林棟上次遭遇空襲之後從美國一家破產航空公司收購的試驗機型,原本設計用於高空大氣層研究。

這款飛機採用雙層機翼設計,能在高速飛行時保持極佳穩定性。

林棟對其進行了多項改造,包括加裝自主研發的高效能冷核聚變引擎和航電系統。

而北風-4型抗冰防護系統則是他專為極端寒冷環境開發的新型技術,利用奈米電熱纖維和智慧感測器網路,能主動預測並防止冰層在飛機表面形成。

“明白。”

卡露拉迅速在自己的平板上記錄,“還有一點。林總我得提醒您,即使有超音速飛機,從最近的科考站到訊號源所在地仍有約580公里,需要穿越冰原。常規雪地車速度太慢,受限於地形,我們至少需要4-5天。”

林棟的嘴角微微上揚。

“蘇珊,看來我們需要一款'極地蜘蛛'了。”

蘇珊眼前一亮:“你是說基於外骨骼技術的多足極地行走器?”

“沒錯。”

林棟迅速在全息屏上勾勒出一個初步設計。

“六足結構,每個足部配備雪地適應性接觸面,承重能力至少3噸,內部空間可容納2-3人和必要裝置。動力系統採用微型聚變反應堆,保證極低溫環境下仍有穩定能源輸出。”

外骨骼的應用變化多端,能夠解決不少難題。

“理論上可行。”

蘇珊配合泰坦迅速計算著,“我可以在72小時內完成初步設計和原型製造。但林,控制系統需要特別設計,極地磁場異常可能導致導航干擾...”

“用量子定位系統。”

林棟簡潔地說,“不依賴地磁,直接與我們的衛星網路同步定位。”

量子定位系統是林棟在量子通訊基礎上延伸的應用,透過量子糾纏現象實現即時定位,不受傳統GPS系統的延遲和干擾影響。

即使在極端環境中,如深海、地下或極地磁場強烈干擾區域,也能保持分米級的定位精度。

泰坦的聲音插入對話:“先生,根據我的計算,完成所有準備工作至少需要7天。但訊號源活動頻率正在加速,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

“五天。我們只有五天時間完成所有準備。第六天就啟程前往南極。泰坦,看來你沒有把我的科研能力計算進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