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末。
午時初。
戰鼓聲,號角聲齊鳴。
厚重的聲音,宛若撥弄浩瀚歲月,讓這片天地都為之戚然。
“踏。”
“踏。”
“踏。”
隨著腳步聲由遠而近。
無數人的心門也在被牽動,將目光匯聚於高臺。
寧辰一襲玄色服,上繡山川日月,銘刻屬於大興的雲紋。
其身後,禮部左侍郎劉曄神情肅穆,捧著香燭等祭祀之物。
“嗚咽~~!”
“嗚咽~~!”
號角嗚咽聲長鳴天地。
劉曄呈上祭祀香燭,大喝道:“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大興今以祭靈,躬而拜之。”
“刷。”
寧辰呈起香燭等物置入祀鼎之中。
熊熊烈火猛然高漲,熾熱的氣息焚燒在高臺每一處角落。
“拜。”
劉曄奉上祭香,長嘯一聲。
寧辰舉著祭香在英烈碑前躬身而拜。
這一世,他不懼朝廷,亦不折腰,卻在英烈碑前躬拜。
高臺之下,六部官吏,軍議司文武,司天監諸院,大興學府的祭酒學子,各軍的將士,圍觀的百姓無不是雙目通紅的躬拜而下。
祭祀英靈,軍旗為引,呼喚兒郎回家。
“祀酒祭靈。”
劉曄呈上酒水。
寧辰探手接過酒樽,轉身看向臺下人影錯落之地。
今日,光是大興內轄的官吏,武將,兵卒,學子,乃至治下的百姓都有十餘萬,有更多的在遠處凝望而哀傷。
“刷。”
寧辰將酒水傾倒在英烈碑前。
“宣祭詞。”
“展旗引靈。”
劉曄從禮部官吏手中接過大興戰旗,神情嚴肅的呈遞而上。
祭祀英靈,禮節為輕,祭詞為重,可是他們禮部的祭詞被棄用,連大興學府的名家大儒書信,都被拒之門外。
至今,他都不知寧辰要以何為祭詞。
“呼啦。”
寧辰探手接過戰旗。
這一刻。
無數將士目光狂熱無比。
舉戈長嘯之聲震盪天地,連半空的雲彩都被攪碎。
大興設立衛營,軍團,由軍議司將領執掌,可寧辰在軍中的威望無人能夠替代,哪怕是領軍出征近兩年的魯肅也是如此。
若說寧辰是大興的天,為百姓照破陰霾的光亮。
那麼,他便是大興軍卒心中的戰神,亦是帶領將士前行的大纛,大興必勝之信念所在。
“呼啦。”
“呼啦。”
“呼啦。”
寧辰執戰旗揮舞在高臺之上,眼中滿是肅殺與冷意。
他以靈魂俯瞰了千年歲月,見證血染青山,王朝成墟,若這世間有靈,可否以祭祀而引?
“主公。”
“寧有道。”
高臺下,張昭,荀攸,賈詡,呂綺玲等人眸子通紅。
祭祀引靈,呼喚兒郎歸鄉,這可是逆天之舉,若是不成,將會有損聲望。
“天下亂,民之不安。”
“男必在祀於戎,泯軀祭疆。”
“大興烈骨成丘,溢血山河,亦寸土必爭。”
“兒郎青山埋骨,立身無愧,草木蔥蘢之處,總有慷慨悲歌。”
“今日天地共鑑,寧有道以大興戰旗為引,南風為船,請英靈歸鄉。”
寧辰言語中帶著莫大的堅定與肅殺,大喝道:“謹以大興戰旗佈告山川神靈,鬼伏神飲祀酒,不可阻英靈,魂兮歸來。”
“不可阻英靈,魂兮歸來。”
“不可阻英靈,魂兮歸來。”
“不可阻英靈,魂系歸來。”
文官武將,奉武悍卒,大興學子,垂淚百姓無不凝視戰旗長嘯。
轟隆。
猛然,大興城頭烽火燃起。
江東四郡,淮南,廬江,夷州,交州各郡縣,在午時盡皆點燃烽火。
大興戰旗為引,南風為船,烽火指路,以祀酒邀飲山川鬼神,護送大興埋骨他鄉的兒郎魂兮歸來。
大興雖不可俯瞰各州。
可是,每一座城烽火連天之景象。
驚動了無數地域,彷彿將南地天空染成紅色。
“大興,長平永安。”
“戰旗為引,南風為船,魂兮歸來。”
寧辰鏗的一聲,將大興戰旗插再祀鼎前方。
而後,他轉身凝望交州之地,似乎這一束目光能洞穿千里山河,看到大興將士埋骨之地,呼喚他們歸鄉。
希望,他們能見到飛揚的戰旗。
在山川鬼神護送下,乘著南風,順著烽火,匯聚在大興城前。
一息。
兩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