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討論無果。
回到臥室,內心煩悶的劉啟峰強迫自己冷靜。
重生以來的連勝心態首次在關鍵時期遭到挫敗。且對於接下來如何做出調整,他暫時也沒有理出頭緒。
對於明天鄭教授的加入是否有幫助?
劉啟峰並不抱期待,也不敢把希望寄託於他人。
思慮無果,他暫時的拋開眼前事。
想到過完生日的劉藝菲——她…應該看過信了吧……
他下意識拿過手機,卻遲遲沒有撥出。
最終長嘆一口氣…
…
抵達威尼斯的第三日。
一早,劉啟峰和團隊交代一聲,便留在酒店大廳休息區等待。
不久。
接到電話的劉啟峰走出酒店大堂,終於見到鄭遠山教授,一旁還有兩名青年。
67歲的他卻依然精神矍鑠,舉手投足間盡顯幹練,歲月彷彿未曾在身上留下痕跡。
“鄭教授!您好!你們好!”
“你好,啟峰。這是我學生。”
幾人互相握手,鄭教授審視了劉啟峰幾眼,當先抬步邁去:
“客套就不必了。我們閒言少敘,剩下的時間很緊!我會協助你運作《活埋》,先上樓吧。”
這般雷厲風行的效率,讓劉啟峰不禁一怔。緊接著與鄭教授三人一同上樓。
房間客廳內,已經是臨時的作戰中心。
昨晚的草稿還雜七雜八散落在場。
一行人進門時,中影團隊的人也全部到齊。
一番介紹和寒暄後。
自此,北影加中影的完整團體正式成立。
出乎劉啟峰意料,鄭遠山的加入,完全彌補了中影的不足,在電影節背後的人脈牽連、評委傾向、公關經驗上,北影這位老教授遠超中影。
他先是把中影對評委的分析情況推翻重做,緊接著他提出,要從《活埋》電影本身的內容裡做相應的計劃。
商討中,陳芷希建議——對七名評委劃分出各自優先順序別、簡要的公關思路,按難度排序,以節省資源。
短短一個早上,鄭遠山團隊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一起通力合作。
這場忘乎所以的討論,讓團隊完全沉浸其中,徹底忘記了昨天的慘敗。
無論是對於北影方還是中影方,這都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如果能夠成功,不僅個人資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雙方背後史無前例的一個成功案例。
中午。
一份經過縝密評估的名單正式出爐。
————
樸贊鬱(韓國導演)★★★★★
暴力美學共鳴:用《活埋》的“極簡生理暴力”與其“形式主義暴力”的人性本質共性避擴音及商業性,強調“痛苦的真實性”
————
查爾潘·卡瑪託娃(俄女演員)★★★★★
表演方法論:突出黃博“無臺詞表演”的斯坦尼體系功底(顫抖的肌肉、窒息的眼神)不談政治隱喻,聚焦演員本身作為敘事載體。
————
凱瑟琳·德納芙(法女演員、評委主席)(鄭遠山舊友)★★★★☆
女性隱性創傷:解讀《活埋》主角未出場妻子的生存崩塌——丈夫消失後的精神‘活埋’。
避開女權標籤,用“家庭解體的沉默代價”代替。中國新現實主義的沉默革命!
————
米歇爾·普拉西多(意導演)★★★☆☆
新現實主義血脈:關聯開發商黑幕與義大利《偷腳踏車的人》的階級批判傳統弱化意識形態,強調‘個體對抗系統的無力感’。
————
放棄公關物件:
卡梅倫·克羅(美):《甜心先生》導演,崇尚積極人文主義,與《活埋》絕望基調根本衝突;
畢加斯·路納(西):《乳房與月亮》導演,痴迷超現實情慾,對現實主義生理痛苦無感。
—————
對於寶羅·布蘭科。
鄭遠山在詳細瞭解昨天失敗的全過程後,他明確點出了中影團隊策略的錯誤核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