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在!”侍衛的指揮使毛驤趕緊出列
“此前照李魁所言所派三隊得力人手出宮,現在如何?”
毛驤眉頭一皺,此時當值太監也趕緊彙報情況於他,這才拱手道:“已探查明白!”
“好!”
隨著老朱當著百官面,讓朱標協助他審閱試卷,不為評卷,只為看這最後一題的書寫。
還有各侍衛回報,禮部官員急忙書寫出陳條後。
這個第二次早朝終於來到了關鍵時刻,朱元璋已經眉頭緊鎖,他萬萬沒想到,李魁的問題……士子們確實寫了不少弊端出來。
更多的也是陳述,米價的變化,實在是太奇怪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葉言看老朱也沒有那麼大火氣,這時候才讓李魁慢慢陳述他身為現代人的思想。
“陛下應當已經看到了士子們的答覆,以及朝廷調查的結果……”
那米價確實對比當年高了很多,這也就是朱元璋大肆推行寶鈔導致的結果。
因此。
“陛下問臣寶鈔之弊,臣自然要細說一下。”
“首先,韓國公所提之事,應當立即家中管制、監製寶鈔的製作和發行,是以新增防偽策法,不可任由民間私制,違者當大力懲罰!”
李魁剛說此話,劉伯溫反而是第一個忍不住的,他去年就提出了一件事,這次還是忍不住說出來了。
“陛下,臣有看法!”他難得拱手出列,一說話就是相當直接,“防偽易,立信難啊!洪武三年,去年之事陛下可還記得?縱使寶鈔提舉司鑄三重官印、雕龍紋暗記、用桑穰秘紙,終是治標之術!”
他是不顧老朱的表情變化,還是說出了和去年一樣的話。
“洪武三年的蘇州偽鈔案,作偽者以藥水洗舊鈔,留真印而改面額,去年應天破獲的作坊,更用楮皮混桐油仿製響鈔紙!市井間流傳刮朱驗鈔法,百姓指甲刮落偽鈔硃砂都唾罵官府,此非紙劣,實乃信字崩摧之兆!”
朱元璋這一刻才忍不住的一拍龍椅,指著劉伯溫道:“什麼實乃信字崩摧之兆!那是咱不夠狠……咱今日再宣,凡造偽鈔者凌遲,知情不報者連坐!”
你說老朱狠不狠,太狠了!
但光殺有什麼用?
劉伯溫今洪武四年辭官,也有這件事的影響。
他所謂的信字崩摧之兆,就是朝廷發行紙幣的民間百姓的相信力度在變低,等永樂直至正統時代,劉伯溫的預測還真成了現實情況。
朝廷越是增加防偽工藝,如永樂年間加印“水波紋暗記”,可造價越高昂,而偽鈔因暴利驅使,作偽技術也愈發精進。
至正統年間,民間傳出“偽鈔易得,真鈔難求”,防偽體系名存實亡。
這話就是實話,也唯獨劉伯溫是沒有葉言影響,在歷史中都忍不住說出此言。
可朱元璋他不聽啊。
“防偽的事,咱自會考慮,實在不行……加大防偽辦法,這就足以了!”
“足以?陛下啊!”劉伯溫突然撩袍跪地,額頭重重磕在金磚上,“洪武二年至今,因偽鈔罪凌遲者已逾三百戶!可市面偽鈔反而愈多!何故?”
他猛地抬頭:“因真鈔一貫在米市僅值銀七錢,是百姓亂造下察覺的,而偽鈔作價五錢哪,這高利益下,反有人搶購……此乃劣鈔驅良鈔!非嚴刑可止,實因寶鈔已失民心根基!”
“放肆!”朱元璋還是憤然了。
葉言都想扶額了,劉伯溫也乾脆讓人取來一卷宋史,老朱還是預設了。
當宋史拿到,並且被劉伯溫展開後。
“請陛下觀崇寧四年舊事!蔡京改鈔法,添五色套印、加內府暗記,然百姓拒用交子如避蛇蠍。”劉伯溫是真的為民而想的,他說話是非常帶情緒的,也唯獨這件事,他敢說,也敢言。
最多不就是李善長的下場嗎?
“陛下,這是為何?是因其濫發無度,致米價三年漲六倍!今我大明寶鈔發行之數,較洪武元年已增五倍有餘!縱使防偽巧奪天工,若滿街皆是糊窗紙,真偽又有何別?!”
朱元璋憤怒到極致時,葉言卻趕緊讓李魁跟風接話。
“陛下,誠意伯大人所說斷然無錯,且還有一個關鍵問題,陛下您或是沒有考慮到,是以朝廷只允許以金銀換寶鈔,卻不允許用寶鈔換成金銀,這是何理?”
朱元璋猛然間怒火一頓,彷彿清醒了幾分,防偽的事姑且不論……寶鈔不能換金銀?
他龍目圓睜,那是真的不滿的辯解道:“寶鈔乃咱朝廷法幣!憑何兌金銀?若人人持鈔兌銀,國庫金銀豈不空懸?此乃動搖國本!”
你說老朱有時候是不是愚蠢,或者說他想的就太簡單了。
這天下是百姓的天下,不是他朱家的農家大院,就憑這句話,他在歷史上也真就這樣乾的。
未來洪武八年他講頒佈的《大明寶鈔條例》,其中明確規定“禁金銀流通,鈔法通行”的法律。
可這不就是有問題嗎?
兩頭錢沒辦法互相兌換,這不是扯淡嗎,等著經濟危機嗎?
葉言能想到大明寶鈔的問題,就是後世人都看不懂老朱的想法,這法律簡直就是扯淡一樣,胡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