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諫成聖下,大明死諫官!

第68章 諫言到底後,給李善長幹退休了?

此言也確實不好再接,但葉言回神後,操控的李魁臉上非但沒有懼色,那抹譏誚之色倒是更濃了幾分。

“韓國公乃我大明左相,此言也有幾分道理……然!”雖然該更極端的反駁這李善長,可葉言也不介意更溫和,更有條理一些,“下官絕非是自私自利之人,豈敢動搖國本?下官只是一介聖上賞識,幸而擔任今科鄉試考官之臣子,職責所在才欲觀天下士子對國計民生的真知灼見。”

李魁的氣勢也沒有那麼銳利了,可卻轉頭看向朱元璋!

“但陛下!韓國公方才言地方呈報鈔法弊情者,皆視為頭等要務,是責吏部、令戶部、敕督察院……樁樁件件,都絕無懈怠推諉。”李魁的聲音忽然充滿了嘲諷之色,也看著李善長說,“可真是好一個絕無懈怠推諉!好一個樁樁件件!”

李善長眉頭猛皺,卻深深的看著李魁,在等待他眼前葉言分身這傢伙還能再度說些什麼。

“所以李僉事,爾又是何意?”

李魁也馬上回應。

“何意?韓國公身為中書省總相,勞苦功高……可卻說的天花亂墜,寶鈔之法就只有利處嗎?”

說實話,葉言懂李善長在想什麼,但此前都哪有拉他下水了,你多少是該說點弊端的。

可你什麼都不說,你當真是太過於想保身了。

“所以韓國公!”李魁再向前一步,李善長和他對峙的對視著,“您所謂的在中書日理萬機,夙興夜寐,也處理了那麼多呈報上來的寶鈔之事...下官自然佩服,下官也不否認你所言下官該去奏言,該直達天聽或該向都察院風聞舉報弊情之論,而不是貿然在試卷內寫下此問。”

葉言肯定了李善長的話,然後直接圖窮匕見!,

“可下官也有一個天大的疑惑,懇請韓國公明示!”

李善長是真發覺葉言分身的膽大,他都那樣扣帽子,不但敢認,還敢直接反問自己?

“說!”

李善長抬手示意,李魁也不再客氣。

“那下官就直接冒死質問了,是以為何這江南數府之地,寶鈔貶值如同雪崩,乃至於百姓視若敝履如同糊窗之紙!這等令小兒皆知,令士子們於科舉考場上都皆能提筆痛陳之事,爾在中書之內審閱百官奏告,卻一點不知?”

不待李善長反應,李魁猛地大喝!

“是您總領中書日理萬機而忙不過來,還是說處理這樁樁件件呈報時,視而不見?乃至於……因韓國公你所作,您麾下那‘責吏部、令戶部、敕督察院’的諸位大人一起,全部都瞎了?!聾了?!”

譁!

奉天殿徹底陷入喧譁之中,群臣無不倒吸一口冷氣,就連一直閉目養神的湯和都驟然睜開了眼。

這話說的更狠了,但邏輯是對的,你李善長只談利處,那弊端是根本沒有,還是說根本就裝作看不見呢?

李善長那份從容的表情也終於開始變化,這一個小小六品官員,竟敢在御前,當面斥責當朝左相……瞎了?聾了!?

“李僉事!”

李善長準備反問,但葉言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直接讓李魁繼續說了下去。

“下官捫心自問,凡事、凡策必然是有利弊之兩分,這寶鈔之策推行也必然利在此前是大於弊的,不然陛下您也不會推行下去,您此舉也必然是好心,為國為民。”

終於說了一句在老朱聽來極為動聽的人話,他也收回剛剛想插嘴講話的心思,靜靜聆聽這李魁還能說些什麼。

李魁也再度回頭看向李善長,更加的直言不諱。

“但下官實在看不下去韓國公汝這在御前,裝聾作啞的姿態……”

“你!”李善長多少是真有些惱火過頭,他畢竟都是個老頭子了,雖然也只是臉色鐵青,也只是說個你就不再多言。

李魁卻接著道:“一個政策怎麼可能只有利?這滿朝文武怎麼可能沒有一人上奏過寶鈔之弊……可韓國公汝剛剛竟只言利處,是真的看到了寶鈔的好啊,這難道不是欺君?”

李善長這一刻才真正忍不住的要表態,他不能繼續沉默了。

但!

葉言拉著胡惟庸和劉伯溫下場,那必然是有意義的。

胡惟庸雖以前是李善長的門生、下位,但現在他可才是真正實權,沒被老朱架空的洪武真正文官之首。

他是趁此機會,也一步出列,直接開始抨擊李善長。

抨擊?

沒錯!

“陛下,臣有話講!”

朱元璋瞬間鎖定出列的胡惟庸,以巧妙的目光緊盯他,半響才抬手。

“說!”

胡惟庸點點頭,立刻轉身面對李魁,但最初所講的話……話裡話外居然都是讚賞李善長,甚至誇讚這位前任實權的文官之首?

“陛下,韓國公!李僉事!”胡惟庸當仁不讓的為李善長說情,也反問了李魁的用心,“方才汝之言語實為不妥,韓國公一生是有拳拳憂國之心,為國操勞數載,所謂鞠躬盡瘁,世人皆知,豈有爾而言的裝聾作啞,蓄意欺君之理?此等誅心之言,還望慎言!”

葉言表情都沒變,分身更是冷靜的看著這一幕。

李善長……

也沒有在聽到對方幫自己說話而感到喜悅,反而是臉色更加難看,這胡惟庸就不可能幫他說話,先禮後兵還差不多。

沒錯!

胡惟庸先是給足了李善長這位開國元老,現在也是被皇帝架空權力的宰相表面尊榮,也稍稍平息了他現在被一個小小僉事指著鼻子罵的滔天怒火。

但他話鋒猛然一轉,再說的話就沒有那麼好聽了。

“但陛下!”他面向朱元璋,態度懇切,“韓國公所言的寶鈔之利,臣也自然認為無虛!當年陛下也與韓公等老臣高瞻遠矚,初行寶鈔,聚斂銅銀,通暢匯兌,解民商旅跋涉攜帶之困,便利國用運轉排程之需,其功當在社稷,其利當在千秋!此皆陛下聖心燭照,韓公等輔弼之功!”

還是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