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應當急訪屬地軍將世家子弟或賦閒忠勇校尉,曉以大義,授其招募兵勇、節制地方之權。學生甘附驥尾,專責文書告示、聯絡府縣、催辦糧草、查緝奸細,保大軍後路無虞!至於前線對陣殺伐?此非學生本職,亦非所長,萬不敢逾越!”
這甩手掌櫃式的權宜務實之答,恰好歪中了老朱此時內心的一點秘密之想。
陳子寧說的是不懂軍事,但也要拿命保家衛國……可黃子橙說的更好啊!不越界,才不會犯錯,不會趁機募集軍力讓朝廷都忌憚。
所謂不強行干預軍事,只是各司其職的文章核心,老朱是越看越欣喜,真正的龍顏大悅!
“真好,這位官員未來定是不同凡響……咱看好他,這署名,黃子澄是吧?這次鄉試此人的作答是咱最滿意的了。”
老朱有多開心,朱標就有多無奈。
明明就是陳子寧的答案更合理吧?
這黃子澄必然是投機之輩,父皇如此強權又素有疑心病……也不怪他看好此人。
葉言偶爾也會來此靜室和老朱一起看卷,他當時看到這一幕時,差點沒噴出來。
神人!
雖說心裡就清楚朱元璋是大明最集權的開創之帝,他本就是想殺誰就殺誰的獨裁性子,但黃子澄……哼,怪不得最後鬧了一個朱棣被迫造反的結局。
這種投機之輩有什麼可讚揚的?
而且……
並非是只有三題,第四題也是關鍵一道題目。
所謂,若軍旅途中,忽見十數幼童匿於荒舍啼飢號寒,同時,有數十熱血青壯皆為鄉村熱血之青年,手持棍棒請纓殺敵。
是納其助戰,抑或另遣安置?童稚如何處置?
此題看似尋常,又似別有洞天。
無數士子當時卻覺得此題簡單的多,基本上就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陳子寧、張石頭之輩,皆為同意鄉紳的衛國情懷,對孩童哪當是不留餘力的關懷。
唯獨黃子澄,當時內心冷笑道——一群拿著燒火棍的農人也配打仗?還不夠添亂!
他直白寫下:“婉謝鄉民助戰!遣一可靠小吏,護送彼等連同幼童,速往附近大縣安頓!告知此乃守土之責,無需百姓犯險!”
這實用保命思路,又無意間契合了老朱所謂官府應保障百姓安全的根本宗旨。
朱標見到此答案,不由看向此刻的老朱。
“父皇,此黃子澄這般作答,您認為如何呢?”
老朱毫不猶豫的鼓掌,笑著道:“好!這黃子澄才足夠清醒……那平叛若需百姓掄鋤上陣,國威何在?民心可用,但豈能讓百姓去打?如此用法非考調兵,乃在問安民本分之想!”
朱元璋對於這考題讚揚不已,同時也看到對方最後的一句結尾。
“亂兵之下,護民是為先!可焉能使手無寸鐵者赴死?當派兵卒護送此義勇及所有幼童老弱速離險地,妥善安置於安全城鎮!若鄉勇家境艱難,可開倉濟以米糧。吾輩為官者,使命便在使民安生,豈反驅民入水火?此朝廷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好啊,好啊!”
朱元璋都快把黃子澄誇上天了,甚至聲稱應甲等,唯獨……
李魁這分身從北方考場回來,此刻卻直接往地上一跪。
然後……
“陛下,不妥!”
不是,你這都要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