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召喚之帝途霸業

第9章 戰帝姜臣

玄色長袍襯得他面容愈發俊朗,卻毫無血色,周身縈繞著一股寒冬般的陰冷氣息,彷彿行走在世間的冰雕,自帶懾人的威壓。

“這位是?”劉明問道。

李義山掀簾,下了馬車,撫須而笑,指著將臣對劉明道:“乖徒兒,這是你師兄姜臣。有你師兄在,此行安危便無需多慮了。”

將臣聞言,目光轉向劉明,眼中閃過一絲審視,隨即化為認可,沉聲道:“師父,這便是您新收的小師弟?”

話音未落,那股潛藏的威壓便如潮水般散開,似在試探劉明的氣度。

劉明卻毫無懼色,拱手笑道:“見過師兄。”

少年人的坦然與鎮定,讓將臣眼中閃過一絲訝異。

“姜臣”的武道修為,怕是已遠超合道巔峰境,難怪敢說“護兩人安全”。

李義山,笑著打圓場:“阿臣一路趕來辛苦,快隨我們上車歇息,路上再細說。”將臣頷首應下。

一行人的遊學隊伍,就這樣悄然壯大。

他們的第一站,便是洛陽。

李義山說:“要知天下亂源,需先看帝都潰爛之象。”

途中李義山與將臣閒談,時而提及潁川舊事,時而論及天下大勢。

劉明則翻看《黃石三略》,眼角餘光卻不時掃過窗外——

他知道,隨著將臣等人的加入,這場遊學早已不止是“增長見聞”,更是亂世佈局的開始。

駛離涿郡三十里後,劉明回望那座熟悉的城門,心中默唸:“等我歸來,定要讓這裡成為亂世中最堅實的基石。”

馬車一路向西,車輪碾過塵土的聲響,恰似為這即將到來的風雲變幻,敲響了前奏。

一行人匯合後,繼續向南而行。

路遇亂兵劫掠流民,姜臣縱馬而出,冥幽金龍刀便砍翻數人,嚇得其餘亂兵屁滾尿流。

司州·河南尹·洛陽。

這座承載了十二代漢帝榮光的古都,城牆依舊巍峨如臥龍,朱雀大街上車馬絡繹不絕,只是那繁華表象下,已透著難以掩飾的頹唐。

街邊流民漸多,守城士兵的甲冑蒙著塵土,連宮牆的朱漆都剝落了幾分。

誰能想到,曾北征匈奴的大漢,竟已走到這般境地。

劉明一行人下了馬車,剛進城門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

縱使王朝搖搖欲墜,洛陽的氣派仍非尋常郡縣可比。

朱雀大街寬達十丈,兩側商鋪鱗次櫛比,酒肆的幌子隨風招展,卻掩不住街角流民的低泣。

“這便是帝都啊……”劉明輕聲感嘆,既有對往昔榮光的唏噓,也有對亂世將至的警惕。

李義山望著遠處宮城的輪廓,眼神深沉:“越是繁華處,越藏著潰爛的根,先找家客棧落腳,明日再去拜訪故人。”

他口中的“故人”,便是蔡邕與盧植。

商議既定,李義山便帶著一名隨從先行去打探兩位故人的近況,劉明則與姜臣

客棧選在城南的“迎客樓”,雖不奢華,卻乾淨整潔。

安頓下來後,劉明坐在窗邊,望著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忽然想起一事:“師兄,你可知蔡邕先生如今境況如何?”

姜臣正擦拭著冥幽金龍刀,聞言頭也不抬:“蔡中郎因彈劾宦官,去年剛從朔方流放歸來,雖官復原職,卻被宦官監視,日子並不舒心。”

他訊息靈通,顯然早已做過功課。

劉明點頭。

歷史上蔡邕在光和元年(178年)因彈劾宦官被流放,光和三年(180年)遇赦返回洛陽,如今雖回朝堂,卻仍是宦官集團的眼中釘。

“那他的女兒蔡文姬呢?”劉明追問。

姜臣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似沒想到小師弟會關心一個女子,卻還是如實答道:“蔡小姐今年約摸十二歲,才名已在洛陽傳開,據說能詩善畫,尤擅音律。”

劉明心中瞭然。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