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山頷首,隨即轉入第二關,聲音溫和卻帶著幾分考較的意味:“明兒,你爹教的《論語》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不是說‘答應別人的事,不管能不能做到,都得先應下來?’”
這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藏著對“信”字的深層考量。
既要辨明“答應的事該不該辦”,也要分清“什麼事能答應”。
劉明略一沉吟,已有了思路。
他脆生生答道:“我前幾日跟柱子約好明天去捉蟬,可要是明天下雨,我就先告訴他不去,等天晴了再帶他去。
不能說了不算,也不能明知下雨還硬答應,那不是騙他嗎?”
這番話點出了守信的靈活性,並非死磕約定。
他又撓了撓頭,補充道:“可要是柱子讓我幫他偷他孃的糖,我就不能答應。
因為偷東西是不對的,答應了就是幫著他犯錯,那可不是‘信’,是害人。”
這一句,用“拒做壞事”劃清了“信”的底線,絕非盲目守信。
李義山心中暗贊:尋常孩童讀“信”,只知“要守約”,此子卻能分清“能做與不能做”,懂得“信”是守諾,而非盲從。
《論語》的“信”,貴在“守心”而非“守言”,這孩子年紀雖小,卻已摸到了“信”字的根骨。
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顯然讓李義山頗為滿意。
他暗自點頭,心道:果然是擁有著紫微星的命格,這孩子的通透與靈慧,確非尋常孩童可比。
“最後一關,問志向。”
李義山目光溫和地注視著劉明,“明兒,你有什麼志向或理想嗎?”
這個問題倒讓劉明犯了難。
他心中真正的志向是在這亂世中爭霸天下,可這話若是說出口,定會被當成痴人說夢,甚至引來禍患。
說些讀書識字、光宗耀祖的套話,又顯得太過平庸,配不上李義山的考較。
正沉吟間,他忽然想起了張載那句震古爍今的名言,心中一動,朗聲道:“我想做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雖然這話被無數穿越者說過,幾乎成了爛大街的名言,但不可否認它的殺傷力——
就像劉皇叔電魚電麻了。
話音落下,滿室皆靜。
劉韙夫婦眼中閃過驚喜與欣慰。
雖未必完全懂這四句話的深意,卻聽得出其中的遠大志向。
李義山原本平靜的目光陡然一凝,隨即化為深深的讚許。
他撫須長嘆:“好一個‘為萬世開太平’!小小年紀,有此胸懷,難得,難得!”
尋常孩童談志向,無非是“當大官”“賺大錢”,或是“保家衛國”的空泛之語。
而劉明這四句,既含士子對天地生民的擔當,又有繼往聖、開太平的長遠格局,看似宏大,卻暗合這亂世最迫切的需求。
恰是“毒士”李義山一生籌謀中,藏在陰計背後的終極嚮往。
他暗忖:此子不僅根器出眾,更有這份濟世之心,守得住底線,辨得清變通,配上這等志向,將來絕非池中之物。
“三關已過。”
李義山站起身,對劉韙鄭重一揖,“劉家主,令郎聰慧通透,心懷丘壑,老夫願收他為徒。”
“好好好!明兒,快謝過青山先生!”劉韙激動得猛地站起身,聲音裡滿是難掩的喜悅。
“青山先生,這拜師之事,容我尋個良辰吉日,讓明兒正式行拜師禮!”
他又連忙補充道,想著要給足先生體面。
“哈哈哈,老夫向來不拘泥於古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