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召喚之帝途霸業

第44章 曹操到陽渠,陽渠做防備

關牆內外,廝殺聲漸漸稀疏,只剩下黃巾士兵的歡呼與官軍潰逃的腳步聲。

黃巢拔出藤槍,槍尖滴落的鮮血在火光中閃爍,而他望向東方的目光,卻帶著一絲凝重。

曹操逃走的訊息,必須儘快傳到項燕耳中。

遠處的黑暗裡,曹操勒住馬韁,回望那片火海,淚水終於忍不住滾落。

他緊緊攥著拳頭,指甲深深嵌入掌心:“黃巢,今日之辱,我曹操必百倍奉還!”

夏侯淵扶著受傷的夏侯惇,沉聲道:“主公,虎牢關不遠了,我們得儘快把訊息帶給盧大人。”

曹操深吸一口氣,抹去淚水,眼中只剩下冰冷的決絕:“走,去陽渠!”

馬蹄聲漸遠,消失在通往偃師的夜色中,只留下大谷關的火光,在中原大地上燒出一道刺目的傷痕。

曹家猛將曹克讓之所以不在大谷關,原是被調往虎牢關前線——

早在黃巾第一次攻打虎牢關時,項羽便在關前叫陣,曹克讓率先出關迎戰。

他107點的武力雖勇,卻終究不敵108點的項羽,眼看就要落敗,袁家的袁洪(武力108)及時加入,兩人合力才勉強與項羽打成平手。

戰後盧植見兩人戰力強悍,便將他們調入董卓的西涼鐵騎,命其偷襲黃巾糧道。

這一招果然奏效,黃巾後勤頓時吃緊,也算嚐到了此前漢軍被斷糧的苦楚。

項燕見狀,連忙派項羽率新組建的“霸王騎”攔截,雙方在虎牢關外圍展開拉鋸,官軍的頂級戰力就此被牽制,官軍的防禦自然薄弱了幾分。

如今大谷關已然失守,黃巾軍若要向北直撲洛陽,途中必經緱氏城與洛陽最後的屏障——陽渠。

只是緱氏城僅能起到些許阻滯作用。

因它並非大谷關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大軍完全可以從其南側繞道而行,避開正面交鋒,所以其阻滯效果十分有限。

一旦繞過緱氏城,前方再無縣城可作屏障,如此一來,陽渠南岸便成了最後的防線。

陽渠南岸的後方便是平城門,此門一旦被破,敵軍便能長驅直入洛陽城。

陽渠與洛陽外城城牆並行,構成了“城牆-河渠”的雙重防禦體系。

敵軍若從南部(大谷關方向)或東部(偃師方向)來攻,必須先渡過陽渠,方能抵達城牆之下。

而陽渠河道上的橋樑(如城南的平城門橋、城東的宣陽門橋),皆由守軍牢牢掌控,可隨時拆除或設下埋伏。

正如歷史上董卓西遷長安前,曾燒燬陽渠橋樑以阻滯關東聯軍那般。

漢末的“南軍”(禁軍)在陽渠南岸設有戍所,配備了弓弩手與少量戰船,既能抵禦試圖渡河的敵軍,也可透過水路快速排程兵力,形成機動防禦。

此時的虎牢關,正陷入慘烈的攻防戰中。

不僅是虎牢關,洛陽其餘六關(函谷、伊闕、廣成等)也同時遭到猛攻。

這正是范增計謀的一部分,以全線佯攻掩人耳目,防止官軍調兵支援大谷關。

虎牢關中軍帳內,項燕收到黃巢攻破大谷關的密信,當即拍案而起:“傳令下去!正面繼續佯裝強攻,纏住盧植主力!某親率兩萬精銳,奔襲大谷關,威逼洛陽!”

他又對身旁的傳令兵道:“速告張角大帥,留一萬兵馬在此牽制,其餘五萬主力從大谷關入關,直撲陽渠!

另外,通知各關停止佯攻,戲已演完,不必再浪費兵力!”

頃刻間,數十名傳令兵跨上快馬,藉著夜色向各營奔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