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場勘驗照片和目前的痕跡來看,“
姜東蹲下身,用手指輕輕劃過其中一個人形輪廓的邊緣,“這兩個位置就是被害人最後倒下的地方。”
“從間距來看,兩人遇害時的位置相當接近,這很可能說明兇手是在短時間內連續作案。“
他站起身,雙手背在身後,繼續分析道:“從死者當時的衣著狀態和手腕位置判斷,案發時間應該是在深夜至凌晨時分,正是被害人熟睡的時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姜東突然停頓了一下,指向人形輪廓附近的幾處標記,“這些抵抗傷的位置和程度表明,被害人在與兇手接觸的過程中,曾經進行過激烈的反抗。“
王佳教導員若有所思地補充道:“確實,我們在屍檢時發現,男性死者的手掌和手臂有多處防禦性傷口。“
“沒錯,“姜東點點頭,“這說明兇手雖然攜帶了兇器,在裝備上佔據優勢,但被害人並沒有束手就擒。”
“雙方很可能發生了肢體衝突和搏鬥,最終因為力量懸殊和失血過多導致死亡。“
他的聲音低沉而平穩,卻透著一股不容忽視的篤定。
在場的警員們站在臥室門口,壓低聲音交換著意見。
然而細心的人會發現,自從進入這個院子開始,姜東就表現得異常沉默。
作為新調來的刑偵警員,他對這個案發現場確實不如其他長期跟進的同事熟悉。
但此刻,他的大腦正在高速運轉,將眼前所見與之前看過的現場照片在腦海中不斷重疊、比對。
'現場勘查最重要的就是立體思維和全域性觀。'
姜東在心裡默唸著導師曾經的教誨。
他微微眯起眼睛,彷彿要將整個犯罪現場的三維影象烙印在腦海中。
散落的證據就像一個個孤立的點,而他的任務就是找到將這些點串聯成線的關鍵。
這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需要與案發現場建立某種“共鳴“。
經過近五分鐘的沉浸式觀察,姜東突然開口問道:“關於這個案件的死亡性質,專案組當時有沒有達成共識?“
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李旭和王佳同時一怔。
兩人不約而同地轉向姜東,又交換了一個困惑的眼神。
李旭深吸一口氣,聲音略顯沉重:“江隊,關於死亡性質的認定,我們確實進行過多次討論。”
“最初傾向於仇殺的可能性較大,而且...“
他停頓了一下,“應該是深仇大恨那種。“
王佳接過話茬:“我們排查了男性死者的社會關係網,包括他的商業往來、家庭矛盾、債務糾紛等各個方面。”
“甚至連女性死者從學生時代到婚後的社交圈都查了個底朝天。“
她搖搖頭,“可惜一無所獲。“
“至於那個孩子...“
李旭的聲音不自覺地低了幾分,“更不可能與人結下如此深仇。”
“所以仇殺這條線,我們實在是...“
他的話語最終化作一聲長長的嘆息,在寂靜的臥室裡顯得格外沉重。
姜東的目光在兩個人形輪廓之間來回遊移,眉頭越皺越緊。
現場遺留的種種細節與同事們提供的資訊在他腦海中不斷碰撞,一個新的偵查方向正在逐漸成形。
“另一種觀點認為,兇案可能與感情糾紛或商業矛盾有關。”
“針對這一可能性,我們展開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工作。”
“專案組不僅調取了死者近五年的通訊記錄和銀行流水,還走訪了其生前的三十多位生意夥伴和客戶。”
“令人困惑的是,所有證據都顯示死者為人謙和,從未與人發生過激烈衝突。”
“死者經營的是一家小型建材店,年淨利潤維持在十二萬左右,在業內屬於典型的小本經營。”
“這種規模的生意通常不會涉及大額資金往來,也不太可能引發足以導致兇殺的重大矛盾。“
姜東仔細聆聽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從調查結果來看,當時的偵辦工作確實陷入了僵局,缺乏明確的偵查方向和突破口。“
稍作停頓後,姜東繼續分析道:“王教、李隊,在研讀案件材料時,我發現幾個關鍵疑點始終無法解釋。”
“首先是作案動機問題——兇手究竟是臨時起意還是蓄謀已久!”
“其次,從現場痕跡來看,兇手選擇從二樓窗戶強行侵入,這需要相當的體力和攀爬能力。”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種侵入方式雖然看似直接,實則風險極高:不僅容易在窗框留下指紋、衣物纖維等物證,過程中還可能驚動鄰居。”
“按照常理,具備反偵察意識的罪犯通常會選擇更隱蔽的進入方式。“
瞬間,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姜東接著指出:“但矛盾之處在於,從後續調查來看,兇手又表現得極為老練——案發現場除了幾枚模糊的鞋印外,幾乎沒有留下其他有價值的線索。”
“更蹊蹺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無論是DNA資料庫比對還是周邊排查,都未能鎖定嫌疑人。“
李旭和王佳教導員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這正是困擾我們多年的謎團,“
李旭緩緩說道,“如果兇手反偵察能力薄弱,為何能完美隱匿至今?”
“如果他是經驗豐富的罪犯,又為何會選擇如此冒險的侵入方式?”
“這種矛盾的行為特徵,讓我們很難準確刻畫嫌疑人的畫像。“
隨著討論的深入,室內的氣氛越發凝重。
這個看似簡單的侵入方式背後,隱藏著關於兇手身份的關鍵謎題:他究竟是初出茅廬的新手,還是偽裝成生手的職業罪犯?
這個核心矛盾,將成為解開整個案件的第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