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業革命?

第39章 返回新城,瓊州立業之本

確定了返程之後,車內再度陷入了寂靜之中,朱棣靠在窗邊,看著田野裡面綠油油的一片,他也不禁放鬆了心情。

想著現狀已經如此了,他除了接受又能怎樣?難不成真要和自己兒子掐一架?

別的不說,至少在老四的治理下,瓊州百姓還是過得不錯的,你看那成片成片的莊稼,還有田野中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多勤勉啊!

嗯?朱棣想著,突然察覺到了一絲不對,“于謙,這田中種的都是些什麼莊稼?”

他指著遠處的田野道:“還有,遠處怎麼有幾個讀書人在那邊頂著太陽勞作,莫非是瓊州的罪官不成?”

順著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便見此時的田地裡面雖種滿了莊稼,可卻不像稻子那般密集。

而且在田裡面還有幾個讀書人模樣的人,正圍著一個老農像是在耕作,但也有人在記錄。

這個景象在大明基本上是不可能看見的,因為讀書人很少下地耕作,即便有那也是自己耕自己的,不存在一堆讀書人同時在田裡面耕作的狀況。

故而他以為那些人都是犯了罪的官員,可若是罪官的話,那這些人的待遇又太好了一些!

不僅還能穿儒衣,而且還有傘,周圍也沒有監工的人員,顯得十分違和!

朱高煦與朱瞻基聞之都朝外看去,于謙則是搖頭道:“陛下,那些並非罪官,而是瓊州農學院的學生!”

“自瓊王辦學以來,除了儒家經義之外,還開設財經、政法、農業、醫學、算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等數十種學科。”

“這些學科不求科舉為官,卻要求經世致用,每種學科的學子都必須經過實踐才能畢業。”

“就如諸位在醫院看到的醫學生一般,這些學子都是農學專業,自然一入學便要下地實踐了!”

“至於他們正在觀察研究的作物,說來是和那些橡膠、辣椒同出一地之物,喚作玉米!”

“說起來我瓊州之所以再無饑民,和這些學科、學子、作物,都有極大地關係!”

他這麼一說,朱棣便點了點頭,撫須道:“陸放翁有言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朕觀當今讀書人缺的便是這等見識,一個個讀了幾本經義,便覺什麼都懂了。”

“更有狂言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他們知道個甚麼?無過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罷了!”

“要朕看啊,老四這個農學設的是極為妥當的!農業乃立國之本,無論怎麼看重,都不為過!”

他說著,便看向了身邊的朱瞻基和朱高煦,表情好似再說,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們!

顯然,他話裡面說的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說的就是自己兒子和孫子這種人,二人見此,自是哀嘆自己無辜躺槍,也不敢回話,只得悶悶不語。

朱棣看了二人一眼,又像是想起了什麼,忙問道:“說來朕還有一事不解,你方才說,瓊州無饑民與農學、農學生有關,這朕認同,那為何又與這作物有關?”

這也是現在一直在困擾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老四憑什麼養得起這麼多百姓?

或許你說瓊州工業發達,能製造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可田地作物產量在這個時代就那麼多,土地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無論工業怎麼發達,都要先填飽肚子才行。

就現在,大明朝幅員萬里,是瓊州的百倍,尚且有大量流民吃不飽飯。

瓊州這麼小小一塊地方,田畝最多也就幾百萬畝,憑什麼能養得起幾百萬人!

故而一聽於謙提起此事,他自然就來了興趣,想知道原因到底是什麼!

可於謙聞言,卻是指著車外的玉米道:“因為此物產量極大,畝產能有兩千多斤!”

“畝產兩千斤?”朱棣的眼睛頓時一瞪,連帶朱高煦兩叔侄也是一陣懵逼,畝產兩千斤?這是什麼神仙作物?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