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叔這是何意啊?”朱瞻基生怕朱高燨此舉目的是他,急忙問道:“方才四叔你不是才說委員會日後要發展會員麼?”
“若是不能向外人提起,那這會員又要如何發展?這不是兩相矛盾麼?”
而朱高燨沒有回話,朱棣卻撫須道:“此舉應是為了保證委員會行動效率!”
“因這委員會要革新與發展,定然就要制定相應策略,觸動外人利益,若是叫人知曉,行動便會頗有不便!”
他分析了幾句,就看向了朱高燨道:“老四你說說,是也不是?”
“正是如此!父皇果然如天之明!”朱高燨點了點頭道:“自古以來,變法雖有成功之人,但失敗者卻是比比皆是,數之不盡。”
“究其原因,不過有二,一則觸動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導致反抗者群起而攻;”
“二則,未能統一戰線,改革才有成效,內部便被分化,以至互相爭鬥,功敗垂成!”
“而眼下委員會要改之制,均會動搖大量人的利益,比如改革皇族,便要觸動藩王之利。”
“彼等數量繁多,兼之手握重權,便連削藩也需小心翼翼,更勿論想要從根本改革!”
“此外,要改革經濟,也要觸動地主士紳之利,彼等數之不盡,朝廷百官九成出於此類。”
“若是叫這些人知道委員會存在,甚至知道委員會的政策,那定會聯合一處。”
“比如三楊!”他看向了朱瞻基道:“三楊雖是朝廷重臣,可彼等卻也有各自利益牽扯!”
“我等若是動民動商,彼等自然不會反對,但若是改革科舉,創立新學,那彼等恐怕會最先出列反駁。”
“這不關於人的品性,只關於人的屬性,彼等依附儒學方有今日,儒學便是彼等根基,維護儒學,才符合彼等利益。”
“縱使他們高風亮節,不願摻和,但他們背後還有千千萬萬讀書人,即便他們個人不想摻和,這背後的利益相關群體也會將彼等推出來反抗。”
“如此一來,若是他們知道了委員會,那恐怕你四叔,你二叔,包括你和你爹,都會變成國之妄臣!”
“等到壓力下來,委員會要麼無疾而終,改革中道而毀;要麼父皇力保,大開殺戒,穩定大局。”
“無論哪種,委員會的所有成員日後都會被千夫所指,在讀書人口中留下千古罵名!”
“故而委員會保密,不是為了限制任何成員,反倒是為了保護咱們這一家老小!”
“至於吸納會員的方式,應該採取舉薦制,經過會長和五位委員任意一人提議透過之後,才能加入其中。”
“這樣,就能秘密壯大委員會的勢力,等到足夠對抗這些勢力之後,才能正式公開!”
“不知我這麼說,諸位可能理解?”他說罷,又看向了眾人道:“還有疑問,可以繼續追問。”
而他這一說完,眾人自然便沒了意見,連朱棣對他的話,也是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因為在眾人之中,沒有人比他更清楚群臣對皇權的掣肘有多大!
看起來當皇帝是一言堂,說什麼就是什麼!可實際上皇權沒有後世人想象的那麼自由。
就如朱高燨所說的,他確實可以一言定下國策,甚至一言定下無數人的生死,可他做出的一切決定,都是要人來施行的。
一旦出現大量反對者,那政策往往會直接無疾而終,甚至會變成下臣官吏剝削百姓的辦法。
當然,他可以為此大開殺戒,就像他爹朱元璋一樣,以連坐的罪名,從上到下殺上一遍。
但這樣做並沒有任何效果!他爹來來回回不斷殺官,結果吏治依舊一塌糊塗,沒有多少改善。
相反,因為殺了太多基層官吏,導致他爹執政的後期大明基層官吏大量空缺,直到這兩年才緩解。
所以朱棣很清楚,權力的遊戲,從來都不是靠暴力解決,在暴力的同時,必須考慮各方利益,不斷拉扯!
“老四此議可謂老成持重之言,委員會之事確實不足為外人道也!”朱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隨之看向朱瞻基道:
“你回去了之後定要告誡你爹,此事誰也不能告知,便是三楊也不行!”
朱瞻基聽得身子一顫,有些慶幸自己剛才沒有將訊息透露給楊榮知曉,他忙道:“孫臣領命。”
在朱瞻基領命之後,朱棣才向朱高燨道:“此議不用投票了,朕贊成了,你一票,瞻基一票,已經夠數。”
可他一說罷,朱高煦就不樂意了:“爹啊,兒臣還沒投票呢!怎麼就贊成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