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在時代變了,眼下個人分管一攤,不再像之前那般由太子朱高熾獨自決斷。
隨著分權開始,他的權力慾已經從太子之位轉向了建功立業,在現在這種組織形勢下,只有功勞才能讓他更進一步。
所以即便攻打呂宋這種彈丸之地,他也想上帶著新式兵馬,前去試試這攤水的深淺。
但朱高煦顯然沒有領會朱棣讓他擔任兵部尚書的本意,在朱棣看來,現在要想順利改革,首要的便是抓住兵權。
兵部尚書不僅掌管天下兵馬,還可以直接調動軍隊,這種關鍵職位,必須有一個“自己人”擔任才行。
只有這樣,他才能自由調動兵馬南征北戰,不然若是叫外人擔任,以後他要擴張,對方唱反調怎麼辦?
六部尚書可不是御史說換就換,每一次六部尚書的調動和更換,都是國家大事,豈能說換就換?
當下,朱棣的臉就一板,準備好好教訓朱高煦一番,可這時,朱高燨卻出列道:“父皇,依兒臣之見,二哥所言不無道理!”
“如今新式軍隊的訓練便有二哥之功,眼下新軍第一次出兵,二哥怎能不隨軍出征?”
一聽朱高燨的話,朱高煦便點頭道:“還得是老四懂我,這新軍乃是兒臣親手建立,如今出兵,兒臣豈能袖手旁觀?”
“也莫說主將,兒臣也不和英國公搶,可副將之職是少不了的,若不上前線,日後兒臣怎麼練兵啊?”
“住口!”朱高煦話沒說完,便被朱棣喝止,而他喝止了朱高煦之後,又看向朱高燨道:“老四,你二哥可是兵部尚書,不可輕動!”
在他看來,自己家老二可能不懂自己的深意,老四怎麼可能不懂?現在如此提議,又是什麼想法?
可朱高燨聞之,便微笑道:“兵部尚書自然不可輕動,可二哥卻也不可在此荒廢,兒臣提議,二哥出征期間,不妨由三哥代領兵部如何?”
“讓老三代領?”朱棣一時想了起來,似乎還真是如此,他四個兒子,就老三朱高燧沒有安排。
之所以想不起來,是因為朱高燧自從封王之後,就一直鎮守北平,並沒有在應天府。
而這個老三有個好處,雖然沒有老大穩重,也沒有老二勇猛,但老三最是聽話,他說一,朱高燧便不敢說二。
如此對比起來,朱高燧確實比朱高煦更適合擔任兵部尚書,“可老三眼下鎮守北平,路途遙遠,如何兼領?”
“這好辦啊!”朱高燨笑道:“父皇可以直接將三哥召回南京,再讓人代替三哥鎮守北平即可!”
“須知眼下國朝變法,日後大量物資都要從南方運輸,順天府太過遙遠,並不適合作為都城。”
“且彼地雖為國門,卻是易攻難守,來日內燃機普及之後,南北兩日之間便可貫通,當不當都城,無甚所謂!”
“不如將其設為陪都,日後派人輪值,便可保家國無虞,也可保變法順利,不至於浪費人力!”
朱棣一聽這話,頓時意識到了老四這不是在支援老二,而是在提醒他北平不適合當大明的都城!
而遷都北平,他已經下過了詔書,顯然不適合更改,唯一的辦法,似乎只有把北平設為陪都了!
若是之前聽到此話,他自然是要生氣的,因為北平是他老巢,也是防備異族的前線,只有遷都北平,才能防住北方異族。
可現在想想,以後改革,大明必然是要通車的,有火車在,時間將會被逐漸縮短,那都城在不在北邊又有什麼關係?
反倒是現在變法,需要借用瓊州之力,應天府距離瓊州已經很遠了,若是搬到北平去,恐怕要耗費更多人力!
思慮及此,朱棣一陣猶豫,見朱高燨一臉堅定的模樣,他便道:“此事......朕得考慮考慮!”
說著,他也不再多言,索性叫朱高煦和張輔召集新軍,直接在校場來一次大閱兵,觀看練兵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