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慣例,到了這裡,等皇帝親隨太監說一句“有事起奏”之後,官員便可咳嗽一聲,出列奏對。
可今日,朱棣卻直接開口道:“眾愛卿至此,想必久等,然今日不議他事,專議變法之事!”
說著他便看向了身旁的侯顯,侯顯見之,便直接上前一步,展開聖旨高呼道:“陛下有旨!”
此言一出,百官再度跪坐一片,待百官跪下之後,侯顯方才宣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膺天命,撫馭萬方,爾來一十四載,功薄德淺,瓊王子燨,任孝性誠,喜新學之法,施於瓊州......”
“今朕觀瓊州狀者,實意欲家國,欲效古之帝王,變法圖強,百官聞之,各效其力,藩王聞之,恪守臣節......”
前面幾段便是朱棣簡單講述了一下這一次變法的緣由,除了大明本身的患處之外,主要還是看了瓊州之政。
百官聞此,大都一臉懵逼,因為這個瓊州之政到底是啥樣,他們沒見過,只知道瓊州現在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既然不知道,他們便不知從何辯起,萬一言語觸怒了朱棣,這可不是好惹的事情!
而在群臣思慮之間,侯顯陡然提高了聲調,高聲道:“自今起,劃定松江府、順天府、廣州府三地為改革區,實行新政。”
“著太子朱高熾任新政總管,籌建新學,一改舊制;改翰林院為文學院,自今起不再新增翰林!”
“著漢王朱高煦任兵部尚書,前侍讀大學士黃淮,任兵部左侍郎,即日抽調三大營精銳編練新軍!”
“著前交趾布政司右參議解縉,升任文淵閣大學士,任首輔,瓊王朱高燨,任武英殿大學士兼任戶部左侍郎,入內閣參政,任次輔。”
“著皇太孫朱瞻基,任三地經濟總管,前太子太子洗馬,翰林編修楊溥官復原職,擔任三地副總管。”
“另賜內閣大學士胡廣、楊士奇、金幼孜、胡儼金織羅衣,同一品俸祿,凡外官奏章,先經內閣,而後奏報,爾其欽哉,毋怠毋忽!”
侯顯的聲音不斷迴盪在大殿之內,就如群臣此時心中掀起的波瀾一般有如驚濤駭浪,迴盪不絕。
他們想過朱棣的變法是大動作,可沒想到是這麼大的動作,劃定新政區域便罷,竟然還要讓太子籌建新學!
同時,翰林院,這一朝廷儲備官員機構直接改成了什麼文學院,且不再招收翰林,這是不是代表,以後的科舉錄取的人才,不再需要進入翰林院苦熬了?
還有,朱高煦這一個備受寵愛的王爺,居然直接升任兵部尚書,成了朝廷實權官員!
更別說朱高燨和朱瞻基了,這兩個皇家的王爺和皇孫,竟然也參與進入了朝局之中。
此外,尚有解縉升任首輔,黃淮、楊溥,以及內閣群臣的封賞,毫無疑問,內閣的地位將再次提高,直接可以頂替丞相!
這一切舉動,都和朱棣之前死抓權力的那些政策矛盾,讓群臣一時間有些摸不清楚朱棣的想法!
可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侯顯便已經收下了聖旨,昂首高呼道:“陛下口諭,聖旨已畢,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此聲喊罷,場上便一陣寂靜,六部高官與內閣眾臣均是閉口不言,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而眾臣如此,下層官吏便是心中一抽,他們不知道今天是怎麼了,朝廷如此大的變動,重臣們難道不出來勸解一下?
眾臣不出列,他們自然不敢出列,群臣不出列,言官便看不下去了,當即便有一個御史高呼道:“陛下,臣有事起奏!”
這御史一出聲,場上的一眾官員便都惻目看去,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的這些言官,要輸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