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我家老四,在搞工業革命?

第105章 公司與銀行,發財的機會

六月,初暑一過,天氣變得逐漸炎熱,隨著暑氣上升,大明的變法似乎已經步入了正軌。

前期朱高燨規劃的一共有三個大方向,一則經濟,二則軍事,三則教育,三個方向齊頭並進,力圖改革大明當前的狀況。

這其中,最先行動的便是軍事,除了演練新軍之外,在應天府內,兩個特殊的機構已經悄然建立。

這兩個機構名為公司,一種大明前所未有的組織形式,由朱高燨領銜,瓊州方面出了十幾個經濟學領域的專家便開始組建。

這些專家沒有官方的身份,但掛著瓊王府的名頭,以高薪資,總是能吸納不少人才的。

這些人有不少原本退休的都察院、欽天監的官吏,這些官吏或許不善於人情世故,但是通達於計算與審計。

兩個公司剛一建立,便有數以百萬計的資金投入其中,在朱高燨的示意下,公司除了招募人手之外,也開始對外收購各種物資,開始大規模的商業採購行為。

一則是大明商貿遠航公司,購買了大量商船,採購各種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以一己之力,帶動了整個東南地區的商貿活躍。

另一個大明礦業開發公司,則負責購買東南一地的糧食,負責運往廣州一地,供給遠征軍的糧食消耗。

兩大公司的不同行為,是源於兩個公司的使命不同,比如商貿遠航公司的使命,就是在此次下西洋之際,賺取高額利潤,同時向外擴張,謀求在印度洋以西建立分公司,用以下次貨物流轉。

這個使命註定了商貿遠航公司必須擁有非官方最大規模的船隊,能獨立來往於印度洋和大明。

至於大明礦業開發公司,其使命則是純粹的資助大明軍隊擴張,以此換取礦產開發權。

而這個出發點,則導致大明礦業開發公司除了購買糧草之外,不能有太大動作,必須等到攻下呂宋之後,再行招募人手。

如此兩大公司的建立,除了資助軍事之外,自然也成功調動了沿海地區的經濟活力,使得大量商人湧入。

這些商人有些是來自南方的商人,但也有不少是從順天府、河南等地南下而來,準備分一杯羹。

在此基礎上,大明銀行的建立也就有了現實基礎,背靠瓊州這個巨大的資本,價值數百萬貫的金銀被運進了銀行裡面。

初期,銀行的業務就是負責幫助商人儲蓄,另外發放和兌換兩個幣種,一種是大明新鈔,一種是瓊州紙幣。

與大明寶鈔不同,這個兩個幣種都是發放又可以回收,且都有準備金,作為銀行的信用憑證。

許是因為大明寶鈔的影響太過惡劣,商人對這兩個幣種持觀望態度,在銀行建立一個月之後,也沒有外部商人投入資金。

更多的都是來自於瓊州和兩廣地區的商人,因為大明新鈔就算了,瓊州紙幣卻是在瓊州已經發行了多年。

這些商人或許信不過朝廷,但絕對信任朱高燨,在變法沒有開始之前,就有大量的地主會將資產移到瓊州保值。

也是因此,眼下大明銀行提供兌換瓊州紙幣的服務,便讓這群南方來的客商願意將金銀寄存在銀行之中。

但這寄存業務自然不符合銀行的利益,於是來自瓊州第一人銀行行長齊康,便開始讓麾下業務員出去跑貸款。

前期的稽核極為寬鬆,然則肯來貸款的商人卻沒有多少,只有少數來自南方的商人願意貸款。

直到一個叫周逸塵的浙江商人到來,他以浙江十多家琉璃行為抵押,向大明銀行貸款了十萬貫投入茶葉的購買中。

此舉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直接將同行的浙商同行震得夠嗆,畢竟周逸塵乃是浙江有名的行商。

其人是少有的肯遠渡重洋踏上瓊州做生意的商人,因為第一個吃螃蟹,這些已經累計了幾十萬身家。

也因此,使得周逸塵在浙江商界頗為有名,一舉一動都十分惹眼,是他在朝廷宣佈下西洋之後,搶先購買絲綢,方才讓同行紛紛效仿。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