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裝好!”
徐凌繼續喊道:“微量注射器!”
一旁的黃雲峰立馬遞了過來。
徐凌小心翼翼地拿著注射器,在載玻片的正中心,輕輕地慢慢地推出一滴水滴。
“毫米刻度尺放好!選取一刻度為觀察物體,記錄實際長度1.0毫米。”
徐凌繼續說道。
說完,黃雲峰放好刻度尺,梁修遠記錄了資料。
緊接著,徐凌運算元碼顯微鏡,連續拍下十張照片。
傳進計算機裡,沒多久,物像的資料就被測量了出來。
1.3mm。
粗略放大倍率為13倍。
“擦拭載玻片,滴相同體積的水,再次實驗。”
如此重複了幾次,記好所有原始資料後,徐凌停止了實驗。
“溫度,溼度有測量嗎?”徐凌問道。
“測量過了,已經記錄完畢。”梁修遠認真地回答。
有計算機的輔助,只花了半個小時左右,放大倍率就被測出來了。
徐凌感覺有些夢幻。
之前研究實驗方案的時候,看上去那麼複雜。
而真正做起來,卻如此簡單,像玩兒一樣。
要是都這麼簡單,選什麼主攻題目啊,直接全部都做不就行了?
徐凌不由得想到。
但徐凌也沒有掉以輕心,放大倍率很簡單,但解析度的測量還是很複雜的。
徐凌這邊測完放大倍率的同時,季芸那邊也完成了。
兩邊總共完成了六次,一邊三次。
得到的放大倍率依次為:12.9,13.0,13.1,12.8,13.0,13.1。
資料很接近,因為水滴的體積是確定的。但也有誤差,因為體積雖然已經確定了,但形狀還是不完全一樣。
“接下來,測解析度嗎?”季芸開口問道。
“測吧!爭取今天把實驗資料全部拿出來。”
徐凌點了點頭,回答道。
兩組人立刻回到各自的實驗臺,開始測量。
解析度的測量的確要複雜得多。
需要緩慢地從測微尺刻度較稀疏區域向刻度更精細區域移動觀察視野,仔細觀察像中測微尺的刻度,直至能夠分辨出的最小刻度間隔變得模糊不清,無法準確分辨相鄰兩條刻度線為止。
記錄下此時測微尺上能夠清晰分辨的最小刻度間隔 d像,其對應的實際刻度間隔 d物就是該水滴成像系統的解析度極限。
然而,記錄完資料,對比幾次實驗的結果,徐凌發現有很大的誤差。
“誤差還蠻大的!”徐凌對季芸說道。
“當然了,不同的實驗人,對模糊不清的界定不一樣,出現誤差很正常。”
季芸沒有任何意外的神色。
“那應該怎麼辦?”徐凌連忙問道,他對現在的實驗結果不是很滿意。
季芸思考了很久,終於說出了方法:
“第一,透過微調顯微鏡的微調焦旋鈕來進一步聚焦不同深度層面的測微尺像,確保在不同精細刻度區域都能清晰觀察到最佳成像效果,以此來避免焦平面不準帶來的誤判。”
“第二,要規定一下解析度極限的界定。
當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對比度降低到一定程度,肉眼或藉助顯微鏡觀察時,兩條線之間的間隙看上去模糊成一片,且經過多次重新聚焦、調整觀察角度等操作後依然無法清晰分辨時,認定為達到解析度極限。”
不愧是專業人士,徐凌立馬就聽出了可行性。
小組立馬重新開始了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