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了教訓,徐凌再也不開免打擾模式了,就連企鵝群的訊息都關閉了免打擾。
也正因為這樣,徐凌第一時間看到了季芸同學發在群裡的初步實驗方案。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在玻璃表面上形成的成像系統的放大倍率和解析度。
實驗器材:載玻片,測微尺,光學顯微鏡……
實驗步驟:
(一)放大倍率的測定:
選擇毫米刻度尺作為標準測量物,將它放在水平白色背景板上。
把載玻片放在支架上,調整高度和角度,使之處於合適的觀察位置。
滴一滴水滴,確保它大小適中,近似為球形。
選取毫米刻度尺的一個線段(例如2mm)作為待測物。
使用顯微鏡,配合測微目鏡,測出像的長度。
最後利用公式計算出放大倍率。
……】
不得不說,這季芸不愧是有過實驗競賽的人,這就是靠譜!
整個實驗方案洋洋灑灑寫了兩千字,每個步驟和相關解釋都非常詳細,看著方案,徐凌感覺自己好像已經在上手做了一樣。
那麼接下來,就是要對這個方案進行完善了。
雖然這份方案已經很不錯了,但徐凌相信,在眾人的集思廣益下,它還可以更加完美。
【@全體成員,季芸同學的實驗方案已經做好,接下來需要我們約定一個時間進行探討。】
徐凌在群裡開門見山。
最後經過充分的討論和協調,時間終於定下來了,週三下午。
……
徐凌很早就來到了實驗室,一邊獨自思考實驗方案的完善,一邊等待小組成員的到來。
沒讓徐凌等太久,人就到齊了。連助教何江然都來了。
“首先我想誇讚一下季芸同學,一個人做出了這麼好實驗方案。
我們今天討論對它的完善,不是說它不行,而是精益求精。
下面開始討論吧。”
徐凌的組長味兒越來越濃了,小組其他人都是認真聽著。
“我再給大家詳細說明一下我的實驗方案吧,主要是一些沒有寫的細節,能讓大家思考完善的方法。
……”
作為實驗方案的第一設計人,季芸首當其衝。
“我先說一個很小的點吧。原本實驗方案裡水滴是用滴管滴在載玻片上的,這樣水滴的大小或者形狀其實並不是很精確。我們不如用高精度的微量注射器。”
黃雲峰緊隨其後,指出了一處問題。
如他所說,這確實是一個很小的問題,季芸可能是沒考慮到學校擁有更好的器材。
順著黃雲峰的思路,梁修遠緩緩開口:
“出於對水滴的控制,我覺得我們應該採用不浸潤的透明材料作為載玻片,使水滴的形狀更接近於球形。”
黃雲峰和梁修遠的提議瞬間激發了眾人的靈感,一時間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
“白色背景板可以選擇具有漫反射特性且光學特性穩定的材料。”
“選擇可以攝像的顯微鏡,這個不知道學有沒有。可以透過影象,結合計算機,得到更精確的結果。”
“我覺得還要增加一些輔助資料的記錄,比如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它們是會對水滴造成影響的。我們的實驗要求精密,就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
……
眾人思路開啟,前前後後說出來十幾條可以完善的地方,就連徐凌都有些驚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