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項研究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好像並不準備止步於此。
張忠堯成為了這次風浪的絕對中心。
一天,徐凌一如既往地來到實驗室,就聽見了幾個師兄師姐熱火朝天地討論得正起勁兒。
“誒,你們聽說了嗎?”
“什麼?有瓜嗎?”
“吃瓜吃上癮了吧,是我們張老師,提名科學院院士了!”
“我靠!院士!這麼牛嗎?”
“不愧是張老師,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當我的老師。”
“切——”
這句話引來周圍好幾個白眼。
但徐凌的注意力還集中在最開始的那幾個字上。
提名院士!
於是乎,幾分鐘後,張忠堯前腳剛踏進實驗室的門,徐凌就湊到了他的面前,一臉好奇地望著他。
“張老師,師兄說您提名院士了!是真的嗎?”
徐凌迫不及待地問道。
“哈哈,確實有這麼回事。”
張忠堯笑呵呵地說道。
“張老師,您真厲害!我祝福您成功當選。”
徐凌大聲說道。
“好,那就借你吉言!”
說完這話,張忠堯的笑容更甚了。
張忠堯提名院士,乃至之後可能當選院士。徐凌為此都充滿了激動和興奮。
但這樣的情緒不是因為張忠堯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或者自己能夠出去吹噓。
而更多的是為張忠堯感到由衷的開心。
張忠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投身電磁學、高能物理學的研究,取得了眾多震驚中外的成果,理應得到這項榮譽。
在徐凌看來,張忠堯早就該當選院士了,之前他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含金量完全足夠。
而之所以拖到現在,很有可能是當時的張忠堯的資歷尚淺。
但不管怎麼說,張忠堯該得到的,最終還是會得到。
對於院士提名的事,張忠堯也沒有刻意隱瞞,於是很快實驗室裡的所有人就都知曉了這件事。
不管每個人的真實心態是什麼樣的,實驗室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然而,顯而易見,院士的評審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
僅僅是初審階段就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初審的稽核人員都是華國科學院在不同領域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學術榮譽的人。
由這些人來評價,表面看起來十分權威,但底下有些什麼糾糾纏纏誰又能知道呢。
但徐凌並沒有太過擔心,因為張忠堯也並不是那種非常頑固古板的人,對於人情世故方面也是有所經營,不至於完全說不上話。
評審進度不斷推進。
張忠堯順利透過了初審和複審,進入了公示和反饋階段。
所謂公示和反饋,顧名思義,評審團會將候選人在其領域的所有學術成就整合起來,透過特定的渠道向社會公開,並得到社會層面的反饋。
然後,評審團會根據反饋的資訊,作出最終的評審。
而這一階段,張忠堯沒什麼感覺,反而徐凌充滿了緊張。
“張老師,您為什麼不緊張呢?這可是最關鍵的環節了。”
看著張忠堯淡然的神態,徐凌充滿了疑惑。
“我為什麼要緊張,如果評審團已經決定了最終不推選我,社會反響再怎麼好,我還是選不上。
所以放寬心就好。”
張忠堯淡淡地說道。
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