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誠需水磨之功,然應試之文,必有巧術,可立竿見影。文雖匠氣,難成佳作,然脫於淺白,固可期也。以下明細,小子覽之,唯勿外傳。’
蘇錄驚得合不攏嘴,那麼嚴肅強硬的朱山長,居然用這種法子偷偷傳自己制藝秘籍,還因為法子不夠體面,讓自己保密?
世上果然都是活生生的普通人,只不過被裝在了不同身份的外殼裡,看上去不一樣罷了……
一旁的蘇有才奇怪道:“秋哥兒,你的下巴要掉到桌子上了。”
“哦。”蘇錄隨手一託下巴,迫不及待拜讀起了朱山長所賜的‘秘籍’——
《第一式·聲律最佳化訣》:
偶句收聲循仄平,韻諧‘綱光昌’自明。
起中要句嚴規正,尾字平收氣自盈。
長句裁分‘四六對’,對文相契韻天成。
誦來朗朗含清暢,節奏勻停意自明。
蘇錄已經不需要別人幫他解釋,就知道這首詩的意思是——確保偶數句尾字押平聲韻,如‘綱、光、昌’,起股、中股關鍵句尾字仄起平收。遇長句拆分為‘四六對仗’句,增強誦讀韻律感。
然後是《第二式·句式長短錯落術》:
三言綴七構節旌,短長交錯韻自生。
短以動字收鋒勁,如‘修身正、治國明’。
長隨名物結篇清,短仗虛字立韻成。
自含頓挫無需注,免使文辭逐水行。
意思是交替使用‘三字短句’加‘七字長句’形成節奏。短句用動詞收尾,長句用名詞作結。長短錯落的句式自帶停頓感,可避免行文如流水賬般晦澀。
《第三式·虛詞填充訣》:
筆底虛聲韻自勻,之而於乎巧勾連。
轉承順接添清韻,起合收舒續雅篇。
一字牽絲通句脈,半詞承意貫章弦。
莫言虛字無輕重,運巧方能韻久綿。
這說的是活用‘之乎者也’等虛字來湊押韻……
他又翻到《宗經》和《明詩》兩章,果然各找到一張‘秘籍’,皆有三式秘訣,諸如《第四式·雅詞替代訣》,《第五式·對仗加強法》……加上第一張上的三式,正好湊起一套‘獨孤九劍’!
蘇錄手捧三頁秘籍,萬分激動之餘,也明白了山長為何要遮遮掩掩。
因為他跟自己一樣,是出題人最痛恨的做題家……
出題人自然是希望所有應試者都老老實實,順著考察的思路來答題,這樣才能達到‘以考選才’的作用。
但是精通出題規律和應試技巧的做題家,卻消解了這一功能,卻也對不懂技巧的考生造成雙重打擊。
一是雙方天賦與努力相當時,精通技巧者往往能取得更高的成績,淘汰不通技巧者。
二是為應對做題家的技巧破解,出題者被迫增加題目複雜度、設定偏怪考點,導致考試愈發偏離初衷,還會讓不通技巧者更難出頭。
當然蘇錄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規則的破壞者,反而自認為是公平的維護者——透過傳授更多人技巧,讓所有應試者都成為做題家,便可重新獲得公平!
~~
烏蒙山的夜暖洋洋,圓月掛在梢頭,晚風送來蘭花香。
朱琉和錢懷仁坐在山長小院的天井裡,優哉遊哉喝著茶。
“山長為何如此看重那小子?”錢懷仁輕聲問道。他還不知道朱琉偷送秘籍呢,就已經明顯感覺到了山長對蘇錄的重視。
朱琉愜意靠坐在竹椅上,用三根指頭夾著薄薄的青瓷盞,淡淡道:“如《滕王閣序》之於王子安,一篇文章足矣。”
“噗……”錢懷仁險些噴了茶水,忙掏出帕子擦拭嘴角道:“一篇零分作文,也配跟《滕王閣序》並論?”
“你境界還不夠,所以看不透。”朱琉卻沒再開玩笑,而是神情複雜道:
“我十九歲高中全省第五,之後卻四次會試折戟。十二年間痛定思痛,遍訪名師,也曾遊庠南監,也曾拜會過錢王兩大家,雖然文章還是沒長進,但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八股大家,我卻一清二楚了。”
“山長是說那小子將來,一定會成為八股大家?”錢懷仁眉頭一挑。
“誰敢說一定?但是非常有可能。”朱琉呷一口香茗,擱下茶盞道:“我從他身上看到迥然於他人的高度。看他寫文章,好像是站在高高的屋簷上,朝簷下倒一瓶水那樣。”
“高屋建瓴嗎?”錢懷仁輕聲道。
“沒錯。”朱琉頷首道:“跟看王勃寫《滕王閣序》給我的感覺,是一樣的。”
“尤其是前四句——”他接著輕聲吟誦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民性有常,導之則正;知理難強,順之乃安!”又唸了蘇錄的那四句破題,讚歎一聲道:“你看這感覺多像啊,不同的只是王勃站在滕王閣上眺望壯美山河,蘇錄卻是站在《論語》上回望千古聖賢。”
“……”錢副山長點點頭,還是覺得山長有點吹過頭了。哪怕是他這樣乖巧的人,都不好意思附和了。
“他作文所站的高度,對文章的把控,都已經有大家風範了。他這才學了兩個月,那麼等到兩年後呢?”朱琉忍不住暢想起來。
。